
从踏入黄龙土地的第一天起,我们的集体灶便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伴随着我们,直至最后一名同学招工离去。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集体灶能够持续运作,离不开我们队里8位女生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她们是:雷厉风行的大姐大冷风英、默默奉献的王桂玲、心灵手巧的王怀云、直率坦诚的李志敏、稳重可靠的张慧敏、热情洋溢的李淑荣、羞涩踏实的张风兰,以及纯真可爱的孙玉英。正是有了她们的坚持与付出,集体灶才得以在男生的调侃与挖苦中屹立不倒。
初到黄龙,生产队安排社员张桂兰大婶为我们做饭。起初的8个月,国家每月定量供应我们44斤粮食,至于伙食费的问题,我至今仍然模糊不清,从未过问。那时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食欲旺盛,而餐桌上的菜肴却仅有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和土豆,且少油无荤。因此,国家分配的10个月口粮,我们仅在8个月内便消耗殆尽。随后,我们理直气壮地向队里、镇上乃至县知青办公室索要粮食,最终惊动了附近的县委书记。他得知我们的困境后,亲自批示了200斤粮食作为救急。然而,这批粮食是原粮,需经过加工才能食用,于是我们连夜赶往郊外的水磨坊磨面。饥饿中,我们眼巴巴地看着磨盘缓缓转动,心中焦急万分,直至午夜时分,我们才终于吃上了饭。
在北京时,黄龙知青办的同志曾向我们描绘过黄龙的拾柴之便,声称干柴遍地皆是,甚至夸张到火点着了再去捡都来得及。然而,现实却大相径庭。我们每次捡柴都要往返几十里地,天不亮便出发,在山里忙碌半天,直至夜幕降临才满载而归。有时遇到雨天或车子故障,更是要拖到午夜才能到家。
记得第一次准备拉柴时,女同学们辛苦准备了几十个馒头作为干粮,但是,第二天早上却发现这些馒头都被街上的流浪狗偷吃了,它们趁夜深人静时从厨房门缝钻入,让我们防不胜防。为此,我们恨透了这些流浪狗,同时也对吃肉产生了渴望。终于有一天,我们几个男生将一只流浪狗骗进院子,宰杀炖煮,满足了口腹之欲。从那以后,街上的流浪狗便很少再靠近我们的大院。
院子里还有一个猪圈,最初养了一头用于配种的乌克兰种猪。然而,它去世后猪圈便空置了下来。后来,有人提议买了两头小猪崽,同学们对这些小猪崽呵护备至,特别是做饭的同学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小猪们茁壮成长,然而它们的命运却令人啼笑皆非。我们原本打算在年底将它们宰杀过年,却不料它们有一天偷跑到大街上,被县里收购站的人逮了个正着。这些人早已对这两头猪垂涎三尺,只是碍于我们一直未同意出售。这次,两头猪自己撞上了枪口。收购站的人为了完成指标,擅自将猪赶进收购站,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钱和肉票作为补偿。我们与收购站的人据理力争,但木已成舟,过年的美梦就此破灭。
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我们的灶上主食只有玉米面,春冬两季更是连菜都难以吃到。有一段时间,我们顿顿都是黄馍加棒子面稀汤。我和一个男生曾试图接管集体灶,赶走女生,以为能给大家变换些花样。然而,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将蒸馍换成贴饼子,而且贴得并不好,滑到锅底成了四不像。最终,我们不得不败下阵来,乖乖地将锅灶交还给女生,自己去干力所能及的挑水劈柴等活儿。
尽管知青集体灶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但我们却从中体会到了苦中的乐趣。那段岁月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那些美好的记忆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中,难以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