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川县城的银丰巷,这里因丰富可口的夜市小吃而热闹非凡,也因一处处沿着巷道整齐排列的修补摊位而充满烟火气。这里的摊主们个个都是坚守二三十年的“老手艺人”,他们靠着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他们也是平凡烟火中的“守望者”。
修鞋匠张彩琴:坚守摊位二十余载,让每一位顾客满意
52岁的张彩琴,已在补鞋摊前坚守了二十余载,她身旁那台老式手摇缝纫机,虽带着岁月斑驳的锈迹,依然在她手下发出规律的声响。
“每天从早坐到晚,哪怕没活儿,我也守在这儿,不到天黑不回家。”谈及自己的日常工作,张彩琴的语气平淡中却又透着坚定。在她面前,几枚散落的鞋钉和形状各异的皮革碎片,一经张彩琴的巧手,便在各种工具的辅助下,将破旧的鞋子又赋予生机。
“等孩子学业有成,我可能会考虑歇一歇。现在我年纪还不算太大,眼睛也还能看清,只要还能干得动,我就会一直把这份工作做下去。”谈及未来,张彩琴话语中透着质朴与对这份营生的复杂情感。
“我干了这么多年了,也放不下这营生了,这就是缝缝补补的营生,每单都不一样,就靠着我的本事尽力而为,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给顾客做,让人家心满意足。”她的每一针、每一线,缝补的不只是鞋子的破损,更是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缝隙。
张彩琴微微佝偻着身躯,认真修补好每一只鞋子,那细密的针脚里,藏着的是期盼,更是对生活的满足。
修表匠高向前:工作精细而繁琐,希望手艺能传下去
在银丰巷的另一处,68岁的修表匠高向前,已在这一方小小的修表台前度过了15个春秋。摆满台面的精致螺丝刀、镊子等,在放大镜下仿佛构筑起一个微观的时间殿堂。
“年纪大了,也没别的事可做,修表对我来说,一方面能补贴些家用,另一方面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业余爱好。这营生既能解闷,又能增加收入。”高向前笑着说。
曾几何时,腕表是大家心中向往的“高档奢侈品”,特别是孩子们,会用笔在自己的手腕上模仿真表的模样画上一个,还会开心地去“炫耀”。而修表匠,则自然成为人们眼中遥不可及的“能人”,心中更是无比崇拜。
高向前就是几代延川人都心生敬佩的“能人”。无论是何种腕表,只要经他手,都能够再次精准起来,在分秒的滴答声中,他修补的是时间的足迹,也唤起了人们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回首这些年的日子,高向前感慨万千:“现在干这行赚不了多少,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我心里既担心又害怕,这是个绝门手艺,我不想让它失传。所以,我坚持做着,盼着能遇到合适的人好好培养。虽然不挣钱,但这营生精细繁琐,这门手艺越做我越觉得可贵。”
现在,高向前的双手已布满了皱纹与老茧,那是他与工具长年累月磨合的见证,更是他勤劳一生的勋章。
修锁匠刘延平: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做得有模有样
70岁的刘延平,与修锁这门手艺相伴了30年。从老式的铜质锁芯到新式的电子锁、汽车钥匙,他和锁具一起见证了时代的不断更迭。
“这30年一路走来,全靠自己一步一步慢慢摸索。刚开始的时候,市面上还没有防盗门的钥匙,只有普通的钥匙,那时候活儿相对好做。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锁子的种类和技术也在不停地更新换代,我也只能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摸索新的东西。”刘延平回忆起一路的艰辛历程,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自豪。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当人们习惯于追逐新物,刘延平却执着地坚守着这门老手艺。他特意将儿子送去西安学习新技术,是跟随新时代的守旧创新,更是对生活的不妥协。
“现在市面上各种类型的锁子实在太多,所以我们必须把各种锁子的配件都备齐,而且要按照类别,清清楚楚地分开摆放,这样顾客一来,就能第一时间找到需要的东西。大家来修锁配钥匙,心里都着急,必须快速,不能让顾客等太久。再者,既然干了这一行,就得热爱这一行,一定要把它做得有模有样,不能敷衍了事。”刘延平语重心长地说道。
配制钥匙,修复锁芯,一句“你放心用”,是自信与笃定,更是多年的经验积累,也是刘延平对这份手艺的热爱与尊重。
银丰巷里,机器的转动声、零件的触碰声,还有那钥匙坯子的打磨声,在耳边不时响起,这些声音承载着一份份手艺和一个个故事,早已融入这座小城的脉络,成为人们心中一抹永不褪色的温暖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