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黄米山不只是一座山,以当地海拔最高的狄青山为坐标的群山,有名的和无名的山峦统统归于黄米山的概念之中,从这个范畴而言,黄米山包含的意义就宽泛而深刻了。这里存留的历史遗迹、传说故事及保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陕北农耕文明的生活图景,在当下显得弥足珍贵。
显然,这是一座山脉关照下的大地流年,古往今来,这里的每一段岁月都在陕北五谷之首的黄米的滋养下,日复一日地变得雄浑而辽阔。由此,当站在狄青山上环顾四周,目及之处是超出想象的一派壮丽的北国风光,似乎整个黄土高原上的山抽身离开它们的所在地,全部赶到这里集合,呈现出一幅天地间仅在此处可以看到的景象。让人感觉到,辽阔的黄土高原一望无际的地貌,除过这里其他地方都已被抽空。
这里是陕北子长的黄米山,黄米山的小米如同金子,它的光泽是由内及外的。小小的米粒内部是炽热的,这种炽热是养分的沸腾,给人以精神能量的。黄米山之所以以黄米命名,是因为这里的土壤和空气最适宜生长小米。其实啊,这里的人文历史更适宜小米的生长,给小米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黄米山下的重耳谷、重耳川、重耳河与一个历史人物有关,春秋时期的重耳曾在此流亡12年,逃亡的重耳一路颠簸、担惊受怕,来到这里时身体消瘦、严重营养不良,热情的黄米山人接纳下重耳后,一日三餐用小米饭把他的身体养起来。重耳感恩于小米的神奇功效,携家眷随从耕作于黄米山,种植谷子,收获小米。小米,在这里成了他卧薪尝胆、养精蓄锐的象征物,同时,黄米山小米被重耳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枕戈饮胆、宵衣旰食。
陕北缺石头,土质结构的黄土山峦因水土流失导致山体滑坡、山沟无限制地加深。山梁或山沟犹如刀痕,深深地印在群山之中。而重耳谷却是一条石头峡谷,这在陕北并不多见。峡谷两岸石崖挺立,自然天成,沟底青石铺底、溪水流覆、清澈见底,有关重耳的故事俯拾皆是。在重耳的故事中,吃一碗小米饭,喝一碗小米粥,就把天地日月培育的小米精华融入自己的体内,当有力的脚步穿行在重耳谷时,却怎么也走不出他在这里流传久远的传说之中。
作为庄稼的一种,黄米山的小米从来都是这方水土最重要的口粮。无论在什么年代,黄米山的人以勤劳的耕作种植着小米,小米以金色的营养养育着这里的人,他们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形成了相同的品质,在漫长的光景中走过快乐与悲伤的流年岁月。
1935年12月中央红军落脚瓦窑堡后,于当月17日在下河滩的田家院召开了瓦窑堡会议。隆冬季节的陕北,再次走进《沁园春·雪》所描述的北国风光中,雪覆盖下的田家院,像一首诗在凛冽的寒风中诵读着共产党人的理想。田家院的五孔窑洞里的油灯一直亮着,透过窗格子映出的灯光,淡淡地铺在院子里。毛泽东等人每人端着一碗香喷喷的小米粥吃着,这是黄米山人背着小米走了一百多里山路,专门送过来的当年新米。一日三餐皆为小米饭的伙食,不仅为著名的“瓦窑堡会议”提供了食物保障,也养活了结束长征落脚于瓦窑堡的中央红军。
黄米山的小米养育了的不只是这里的人,它以饱满的颗粒和浓香的米油为这里的每一段历史赋予了文化内涵。分布在黄土山梁的石岭,巨大的石块好像从天而降,坐落在黄土山之上。以巨石形成的厚度达2.2米历史文化层,是延安北部罕见的新石器龙山文化遗址。生长在坡地上的小米,长年累月地吸收了这里的养分,小米就多了坚毅挺拔的元素。
狄青山在黄米山群中以其固有的高度,耸立着北宋时期名将狄青在此防御西夏、驻防屯兵的赫赫战功。山体的东南坡至今存有夯土寨墙遗迹,牢固的军事建筑固守着这方水土的安宁。狄青在黄米山的几年里,参加了数十次战斗,他曾身中乱箭多达八次,但从未怯战,反而越战越勇。他每次出战都是长发披肩,戴着铜质面具冲锋陷阵,率领士兵过关斩将所向披靡,在黄米山立下赫赫战功,使之成为当时整个北方固若金汤的边塞要地,阻止了西夏的侵犯。
狄青在这里屯兵作战时,利用空闲时间,带着将士们帮助黄米山人种植小米,他们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吃着小米饭,将士们身强力壮,英勇善战。黄米山的小米为狄青在这里的每一次战斗都提供了强大的体能支撑,成为赢得战斗的重要因素。
在黄米山,有不少古老的村落散布在群山之中,这些村子大多有几百年时间,有的已经荒芜废弃,有的至今住着黄米山人,成为黄米山香火的传承人。入选国家传统村落的石窑台和周家山、张家湾等村子保存了大量的古窑洞,窑洞均为依山而建的土窑,窑面用青黄色的条石装饰,陕北人称之为“出面子石头接口窑”。接口的条石刻有条纹,颜色与黄土相近,与土窑洞融为一体。这些窑洞犹如大山的眼睛,在几个村子的黄土坡上相互打量,村子里的草垛、石碾、石磨、老树、村道等组成的画面,形成了优美的视觉效果,黄土高原古朴、宁静的小山村,在漫长的时光中保存着它的诗意,典藏着黄米山的前世今生。
诗意盎然的黄米山在春播的田地里,黄牛在大地上犁出一行行诗句。夏天的小米地里,黄米山人用锄头锄草的景象令人念旧。而在秋天的山坡上,完全靠镰刀收割庄稼的秋收之景,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秋收方式。那用毛驴拉石碾加工下的小米,宛如金色的云霞,渲染着这里的群山旷野、古村老窑。一年四季里,整个黄米山的自然风貌在黄米山人的勤劳和智慧中显得古朴沧桑而迷人,黄米山的小米滋养着这里的每一座山和每一条河流,以及每一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