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24日
古法酿造美酒香
记者 叶四青 实习生 刘双燕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腊月里农家酿的酒虽浊而浑,但稀薄酒味后的独有风味让文人墨客久久回味。
  临近年关,陕北人的餐桌上少不了一瓶好酒。以酒庆佳节、送亲友,宝塔区甘谷驿镇史家背河村史向宏的酒坊酒味飘香,吸引了不少个人、企业前来订购。
  “这个酒是粮食酿的酒,口感好,快过年了,想买20箱酒送给亲友,让他们喝点有延安地方特色的好酒。”1月20日,前来小院购酒的消费者李树勇说。
  陕北素来有种植玉米、高粱等五谷杂粮的习惯,史向宏使用高粱、玉米、小麦、大米、糯米为原料,配以祖传的技艺酿酒,成为宝塔区非遗保护项目“延安老酒”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长久以来,宝塔区姚店、甘谷驿、青化砭、李渠等乡镇及周边地区百姓流行喝延安老酒。寒冬腊月农闲时间,农家人互助酿酒或卖掉或自用,酒香味在乡间飘扬。一百多年前,史向宏的太爷爷史月清学会了酿酒技术,因对传统工艺熟练掌握,原料品质好,酿出的酒度数高,香味浓郁,口感清醇,受到当地百姓们的喜爱。史月清把技术传给了儿子史振财,史振财将这项技艺传给了史向宏的叔父史凤义。
  1998年,史凤义把接力棒送到了史向宏手中。那时,他刚刚结婚,从小耳濡目染让他迅速掌握了酿酒的方法。与此同时,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到了每个乡村,不少人走出大山谋求更好的前程。家里有弟弟妹妹和新家要养,史向宏也走出了乡村。2019年,在外工作攒了一笔钱后,史向宏返乡重拾延安老酒制作技艺。他说:“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掉,他们留给了我好的技艺,同时也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做好酒一定要诚实守信,用最好的原材料去做。”
  史向宏遵循粮食粉碎、拌料、润糁、蒸料、扬冷、拌曲、高温堆积、低温糖化、粮糟入窖、踩窖、封窖发酵、粮糟出窖蒸馏等老五甑传统工序,精心酿造出美味醇香、口感独特的纯粮白酒。为了确保原料可靠,史向宏和村民们签订玉米、高粱收购协议,免费给大家提供种子,并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既让农民的好粮食卖个好价钱,也保障了酿酒的优质原料。
  现代生产的酒,采用传统工艺制作与现代科技结合生产,史向宏的酒坊也是如此,既有精湛的酿造工艺,又有先进科学的酿酒设备。他家的院子里有竹编酒坛、酿酒木桶等传统制酒、储酒设备,还有一间长长的窑洞,里面藏着千百坛新酒,等待发酵完成后装入酒瓶。
  史向宏的先辈们用来酿酒的木桶一次可放置50公斤粮食,生产10公斤酒。现在他引进新设备,一次可放置750公斤粮食,生产150多公斤酒。酿制的新酒流进史向宏引进的包装车间生产线,工人们装酒、拧盖、装箱,将酿好的美酒装进酒箱里等待发货。
  “一家吃穿不愁还不够,我还要把作坊做成企业,而且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企业,带动更多乡亲富裕起来。”史向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