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06日
“老少对打”看传承
记者 白雪 通讯员 张志林 刘阳
    ● 安塞腰鼓排练现场老少对打场面精彩纷呈

  “‘凤凰三点头’这个动作,你们注意听鼓点,咚得隆咚咚,咚得隆咚咚,咚得隆咚咚咚咚咚,咚得隆咚咚,要打出那种凤凰展翅的感觉……”在延安过大年安塞腰鼓排练现场,63岁的安塞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谭海则正给“鼓娃”们仔细地讲解动作要点。
  “来,这个娃娃出来,咱们打一段给大家看一看……”被谭海则点到的“鼓娃”赵芯悦是中国工农红军小学延安保小的学生,她身高约1.3米,身材瘦弱,怯生生的脸上泛起一丝害羞的红晕。在谭海则的鼓励下,小女孩走出队伍,准备和谭海则展开“较量”。
  只见谭海则头拢白羊肚子手巾,身着腰鼓传统服饰,在节奏分明的鼓点下变换起来,他的动作自如连贯、刚柔并济,缠腰鼓摇头摆尾,过裆鼓腿势潇洒,下岔鼓稳健端详,一起一落间极富感染力,小女孩赵芯悦对打之间丝毫不落下风,她扭动身姿,活泼圆滑,手上的动作欢实有力,打鼓的劲头虎虎生威,一打腰鼓,她和刚才的样子恍若两人,老少对打的精彩表演让人看得目不转睛。
  “我以前学过两年多的中国舞,有一些舞蹈底子,所以腰鼓学起来很快,虽然我的力气小,但是我练起来特别下苦功,经常打得腰酸背痛,打腰鼓让我感觉自己更有力量了。”赵芯悦红扑扑的脸蛋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在安塞腰鼓表演中,老少对打往往是大众最期待的场面之一。无数次,安塞的“鼓王”高向成老人和孩子们在一起打腰鼓,年岁增长的他那时已经打不了“三脚不落地”“鹞子翻身”等高难度绝活,但是“大过膛”“猴子拜观音”等动作他都表演得一丝不苟。
  白了胡子的高向成经典的“陕北老汉”形象和充满朝气、牛气冲天的孩子们打腰鼓的场景,形成了一种童趣满满,而又富有艺术气息的珍贵回忆。所以,现在很多腰鼓表演中,老少对打的场面总会赢得阵阵掌声,大家在回忆中,追忆过去,也开拓明天。
  “今年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作品初评的时候,我当时扮演的就是一位白了胡子的陕北老鼓手,那场腰鼓也阐释着我这么多年来做的事,其实就是老、中、青三代人的‘传承’。”谭海则说,40多年来,他为安塞各乡镇、学校累计培训出腰鼓教练200多名,学校里无数学生受益。
  在安塞腰鼓的民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谭家营的胳膊,西河口的腿,沿河湾来的摇脑袋,真武洞的个个赛土匪……”作为谭家营人,谭海则的腰鼓风格突出,既有传统风格,又有时代美。说着话,谭海则又忙着指点孩子们的打鼓动作、姿势……
  “谭爷爷说,我们娃娃打腰鼓要打出一股属于我们的‘虎劲’,摇脑袋、胳膊要甩得开,要舍得使劲,这样打起来才有那股‘味道’……”安塞少儿腰鼓手 李靖翊说,他现在打腰鼓已经打了3年了,以后他要一直把腰鼓打下去,打出安塞,打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