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11日
林果专家送“真经” 助农走上“杏”福路
  记者 姜顺 杜音樵
  “嫁接成活后要注意剪除过长的枝条顶芽,避免刮风导致新枝劈裂。”
  “这些枝条应当根据杏树生长情况逐年疏除,保证基本的开花结果和产量。”
  …………
  2024年5月以来,我市北部吴起、志丹、安塞、子长等县(市、区)陆续涌现出一批技术专家,针对广大林农山杏产业发展环节中的“急难愁盼”实际问题,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聚焦山杏品种更新、整形修剪、科学管理等方面技术要领开展技术服务,逐一破解林农群众生产环节中遇到的难题,受到了林农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
  专家服务基层行动,是人社部紧扣“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推出的一项重点品牌项目。“吴起山杏产业综合管理技术示范项目”作为2024年度我省入选的两个国家级服务基层示范团项目之一,在项目实施中,邀请陕西林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魏安智,西安李杏研究所研究员杜锡莹,延安林学会正高级工程师白双明3位技术专家,全年围绕山杏科学种植、田间管理、施肥修剪等开展技术服务,圆满完成项目的同时,为延安北部山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陕北地区山杏种植面积大,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非常适宜山杏生长,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潜力。改造低效杏园、更新优良品种、科学建园管理都是挖掘杏产业潜力的有效措施,我们在服务过程中面对面同林农群众交流解惑,把最新技术成果、产业发展趋势融入服务内容,推动特色产业由单一的仁用为主向鲜食仁用多用途更新升级,有力助推当地杏产业高效发展。”魏安智说道。
  据统计,延安北部白于山区野生山杏和退耕还林栽种山杏面积达60万亩以上,但因晚霜冻害频发、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等因素,导致山杏产量低、质量差、效益低,严重制约了我市杏产业高质量发展。
  “设施栽培具有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温度、湿度、光照可控,管理便捷,成熟期早等显著特点,而露地栽培则具有成本低、林地利用率高、易推广等优势。”杜锡莹表示,项目通过建立山杏设施栽培示范基地和露地栽培试验示范园,把建园选址、土肥管理、品种更新等要素融合到技术服务内容中,让林农群众掌握多样化的生产技术,选择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据了解,2024年以来,该项目围绕山杏示范园(示范基地)共开展了15次技术服务,培训产业大户及周边群众1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林农群众生产管理水平,激发了林农群众发展杏产业的热情。
  杏,属蔷薇科李属落叶乔木,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在我国分布广泛。因其口感酸甜爽口,兼具药用价值而广受人们喜爱。目前,我市山杏主要以仁用为主,夹杂零星鲜食采摘销售,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大市场。
  市林业工作站站长王涛表示,针对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科技成果应用不足等产业发展难题,他们积极争取项目、精准制定方案,将新技术、新成果、新理念不断引向基层。为了不间断向基层提供技术保障,他们还建立专家工作站,与魏安智教授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及时破解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和发展瓶颈。同时,也是想通过项目的扎实开展,研究推广一套科学合理的杏产业发展技术方案,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能手,总结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全市林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我市在持续巩固拓展传统林果产业的同时,深入挖掘特色林果产业潜力,“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500万元助力山杏产业从单一的仁用向鲜食、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的复合型方向发展。目前,全市通过中省各类林业产业项目已建成山杏丰产栽培示范基地3个,建立山杏品种更新示范园和设施栽培基地2处,累计培训林农技术员60人、产业大户11人,为全市山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王涛说:“我们将加强与技术专家和高校院所合作,持续在山杏示范园建设、林地空间利用、田园综合体打造、地方标准制定等方面发力,努力打造具有延安特色的杏果品牌,以实绩实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奋力交出林业产业发展‘十四五’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