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叶四青
最近,中国的DeepSeek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强烈的人工智能风暴,在DeepSeek等人工智能重构知识生产、重塑学习场景的时代,我们的教育管理仍深陷在延长学习时间、大量的刷题、强制性的“补短”中不能自拔,这样行吗?
我们常说,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大小,或者未来的看家本领,并不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板子”,而是“最长的那根”,“补短板”许多情况下无异于浪费青春、扼杀灵性。可是,我们的教学仍执着于所谓的“木桶理论”,行吗?
作为一名新媒体工作者,市政协委员杨旭春经过对我市基础教育的深入调研,对这种深层次矛盾有切肤之痛,为此,他深切期待:亟待以系统思维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对吗?
杨旭春委员认为,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时间管理失序引发教育生态异化。当前我市部分中小学存在“三超现象”:超长在校时间(两周甚至三周集中放假)、超早到校时间(小学早上7点多到校)、超量作业负担(双休日作业堆积成山、平时作业做到晚上十一二点)。学生日均睡眠时间不足,近视率较高,心理亚健康突出。他说,一些学校仍在推崇“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教学模式,这种以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时间压榨,本质上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和无能。
二是评价体系单一导致育人目标偏移。他说,现行教育评价存在“三重三轻”倾向: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重标准答案轻创新思维、重学科成绩轻人格塑造。他曾经与延安一些学校的老师进行私下交流,老师们普遍承认,为应对考试求得好成绩,不得不压缩探究性学习,因为学校和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不变。有些家长也表示,“明明知道孩子痛苦不堪却不得不配合刷题,完成大量意义不大的作业”。这种异化的评价机制,正在制造大量“精致利己主义者老师”和“空心化优秀学生”,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家长则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过分关注成绩,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内心感受。
三是教育理念滞后于技术革命进程。中国的DeepSeek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强烈的人工智能风暴。DeepSeek来了,当知识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时,我们的学生却普遍陷入“时间贫困”;当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评价仍深陷“分数泥潭”中不能自拔;当人工智能重塑人类文明,我们的育人模式却还在“工业范式”中裹足不前,这样行吗?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个重磅文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文件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从其中的“沃土计划”“脱颖计划”“数字素养”等一系列名词中可能看出,国家在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上已经有了大的调整,我们的教育管理必须及时适应和跟上国家教育政策调整的步伐。
深化教育改革,要综合施策,系统推进
关于教育减负,已开展了好多年了。但是有些地方,开始“阵势”很大,风头一过,各学校基本恢复到了老样子。杨旭春委员说,出台政策,不要光空喊口号,而要扎扎实实地去抓落实。
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杨旭春委员建议要综合施策,系统推进。
一是建立弹性时间管理制度。科学制定校历,严格执行每周双休制度,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严格督查,所有学校必须按照国家政策执行。优化作息结构,严格执行教育规定的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得随意延长。包括上课时间,严格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小学早上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点20分、中学不得早于8点。同时要建立减负督导机制,开发“校园时间管理监测平台”,实现数据化动态监管。
二是优化作业管理机制。建立“作业熔断机制”,晚10点后未完成作业可申请暂停,保障学生基本睡眠。推行“作业协商制度”,设立班级作业协调员,统筹各科作业总量及时长。开发“智能作业系统”,利用AI技术实现分层作业、个性推送、自动批改。
三是创建“未来教育实验室”。学习借鉴北京、上海、江苏等教育发达地区已经普遍开始推广的成功经验,遴选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开展“5G+AI”教育场景实验,把人工智能引入课堂,开发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培育教育创新标杆。
不能输在起跑线,更要赢在终点线
教育不是流水线,学生不是标准件。杨旭春委员深情地说,当我们焦虑于“不要输在起跑线”时,更应警惕“倒在终点线前”的悲剧。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一场静悄悄的教育革命:把时间还给孩子,让教育回归本质,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打破“教育内卷”,以制度创新呵护成长生态,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