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一奇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红色圣地。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陕北根据地的父老乡亲送儿上前线、支前运公粮等,作出了可歌可颂的奉献。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艺术地再现这段革命岁月的烽火,而且进入当代文学史。二十一世纪初,陕西延川籍女作家刘风梅,再次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了这段历史,长篇历史小说《大地》使被时间淹没的革命历史题材得以艺术地再现。
刘风梅,陕西延川人,197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中国作协会员。早年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地委党史办工作多年。曾担任陕西省纪检委、监察厅主办的《党风与廉政》杂志主编、编审,且有多部传记文学、报告文学问世和获奖。从革命老区出生成长,到接受教育和工作的经历,给了她得天独厚的素材资源。《大地》的叙述时间跨度近百年,全书以1936年2月至5月间红军东征为引子,集中叙述国民党胡宗南占领延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发生的故事。小说开宗明义,把故事的发生地放在延安黄土山区的李家村,塑造了以村主任李俊杰为首的支前模范群体。全书选取后方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景,书写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军民勠力同心,支援前线作战的历史,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深,夺取革命胜利的凯歌。
小说第一章开门见山,从李家村缴纳救国公粮,组建担架队,从黄河渡口往延安后方医院运送伤员写起,接下来用十二章篇幅,围绕开展大生产、筑坝征兵、组织变工队、收缴救国公粮、做军衣军鞋、军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等方面叙述,此为一大单元。第二大单元,转入对解放战争中支前的描写,包括坚壁清野、征粮征草、做炒面干粮、救治伤员、贡献生猪牛羊、组织支前运输队、游击队打伏击、攻打秀延县城,到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一年一月零三天的“延安光复”,共十一章。两大单元里穿插拥军慰问部队、过大年、婚丧嫁娶、埋葬纪念烈士等内容,借用陕北民歌、秧歌抒情,对农村民俗、礼仪如数家珍的记录,表现黄土地特色文化,使得故事的发生有了区于其他小说的显著特性。
小说用丰富的细节真实再现了陕北父老支援前线可歌可泣的历史,把解放区军民血肉相连,以命相搏,共同抗击敌人的情形展现得淋漓尽致。
塑造出战争幕后英雄模范人物群体。以李俊杰三兄弟与玫瑰三妯娌为轴心,结合全书人物,塑造出支前的英雄模范群体人物。三对人物关系是:老大李俊英(当兵牺牲),妻子腊梅(村妇女主任);老二李俊义(当兵牺牲),妻子丁香;老三李俊杰(党员、转业军人、村主任),妻子玫瑰。
李俊杰身材修长,浓眉大眼,虽然生性耿直刚强,脾气又有些暴躁,却有一副菩萨心肠。他出生在一个大家族,懂事明理,敢单个撵狼下沟,上战场杀敌。他顾全大局,做事果断而坚韧,有勇有谋,是上下拥戴的村子的主心骨。他始终保持红色本色,桑榆晚年仍然有底层革命老干部的节操。宋振华有文化,他一家十二口人,八人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下,携妻子与幼子从河南逃命落难李家村。李家村村民大义相救,使得他一家人得以重生。宋振华当文书、做乡长,担任副县长到地区行政副专员,从常务副省长位置上离休。他知恩图报,无论在什么位置奉公廉洁,为振兴革命老区经济殚智竭力。宋振华是出自李家村唯一的高级干部,是全书的灵魂人物之一。王富贵木匠出身,见多识广,会唱秧歌,遇事讲求实在,有半个商人的精明。支前运输途中,他家的毛驴被敌机炸死,自己的一条腿也被炸断,对敌人无比仇恨。伤情恢复后,他从积极投身支前组织工作,到见证革命胜利,既是觉悟转变缓慢的后进者,也是底层最可靠的人物。马店乡郑大山,从乡长到游击中队长,足智多谋,设点诱敌深入,指挥游击队消灭白军,向游击大队提供缴获的武器、粮食,刻画出战时人物成长的不易与可爱。
从地主到甲长的王宗胜,投靠白军,给国民党军提供红军行踪,被游击队枪决。其子王占魁子承父业,残酷毒打审问军属老父“四叔”,活活打死红军军属,其结局和他的黑心父亲一样,自寻死路。
女性人物除腊梅三妯娌外,还有宋振华妻子牡丹、王富贵妻子桃花、平娃妻子竹梅等。她们从家务事到公家事,急慷慨救国的“男人”们所急,顾不得计较自家得失,在付出力气和泪水的漫长煎熬里,为李家村“撑起半边天”。她们织手套毛袜、做军衣军鞋、参加纺线线比赛;碾米磨面做干粮,在男人们力所不能及的繁重劳动中,弱肩柔骨撑起的不止“半边天”。作者用自然界的花朵给妇女起名,既是陕北人的习惯,也赋予支前的陕北女性以特别的审美。
李家村妇女主任腊梅的人生愿望是过上平安和顺的幸福生活,这些被战争一一断送。自前线抬下来的伤员进村,腊梅把珍藏的嫁妆绣花被子拿出来,盖在满是血污的战士身上,像大姐般安抚受伤的战士。她拖着吃糠咽菜病弱的身体,坚强地支撑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劳累。忙完公家事,夜里给孩子做饭,因为过度劳累头磕破了,仍旧操持破碎的光景,战争中女性忍辱负重的品质,是不可丢失的传家宝。丁香得知丈夫报名当兵,哭得眼睛红肿,不思饭食。杳无音信的苦盼里,得到的却是李俊义的“烈士证”。在失去亲人打击的无比悲痛中,她一病不起。清明节上坟祭祀亲人时,含泪给祭品上点红描绿,坚持去坟上祭奠丈夫。她从未语泪先流,泣不成声,到放声恸哭,表现出人物不屈的性格。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悲惨,只有在她的号啕大哭里发泄。
书中对春生、向义、向前、拴狗、平娃等九位烈士的交代,对前方失踪战士的寻找,丰富了人物层次,符合战地后方的实际。
对抢救性题材的书写,包含作者对历史的担当。从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革命圣地延安的那段峥嵘岁月过去了近百年。当年参加战争和支前的村民大多都已故去。时空转换,人去物非,抢救性挖掘保护和传承红色史料十分紧迫,笔者对此体会尤深。几年前主编“延川县毛氏族谱”,千里奔走采集老红军毛光荣的图片。毛老已经95岁高龄,是陕北在世为数不多的老红军之一。腊月的一天拍了照,次年正月,毛光荣便去世了。他13岁参加红军,是刘志丹部队的一名“红小鬼”,参加过东征,解放清涧县、榆林城等战役,给习仲勋当过勤务兵,担任过王震部队的警卫连连长,晚年在“延安八一敬老院”,还受到过几任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族人们说,毛光荣有“一口袋故事”,可斯人已逝,再难寻觅。
刘风梅于解放之前出生于延川县,而延川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的中心县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多次转战落脚延川,留下了许多光辉足迹。以杨琪、高朗亭为代表的延川早期革命者是延川的光荣,也使我们深切认识到黄河儿女的英勇气概和革命精神。如今,这些承载着革命历史的纪念地和纪念物已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刘风梅虽然年近八旬,仍然笔耕不辍。《大地》是她对革命历史的重现,也是对家乡这块厚重土地和父老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