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火堆是我们陕北的一个民间习俗,相信很多陕北人都经历过。正月十六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在院子里燃起一堆柴火,人们会抱着枕头、被子等跳过火焰,希望通过“火”祈盼自己和家人健康平安。这既是对往年深情的告别,也是心底对新年最热切的期盼与祝愿。
久居城市,好久没有在正月十六跳火堆了。发小建娃打电话说,他从老家龙湾村回延安,看我需不需要捎东西。我忽然想起今天是农历正月十六。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用棍子打黄蒿或柠条来跳火堆打火把。我和小伙伴会提前砍一根手腕粗细且端端正正的木棍,等腊月二十三快过年时,就三五成群相约去山上打黄蒿。打黄蒿是有技巧的,要插跟打。只见小伙伴们开心地挥舞着“金箍棒”,东一棍西一棍的,黄尘漫天飞舞,黄蒿倒下一大片。打好黄蒿后,我们会把蓬松的黄蒿拿棍子打瓷实,再把棍子往黄蒿中间一插,挑起来往肩膀上一扛,便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就等着跳火堆用。
我们农村会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以及年三十、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正月二十三、二月二打火堆。当然,村里光景好的人家也会用煤炭垒火塔,那样不仅燃烧的时间久一点儿,也不用上山打黄蒿。虽然省时省力,但他们体验不到打黄蒿的乐趣。用黄蒿点火堆的好处是火焰高,能在瞬间爆发,染红天空。我们也会割柠条做火把,因为柠条的油性大,燃烧值高。但柠条有刺,我们必须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把刺割掉,再用斧头把柠条捣成片状晾干,用绳子捆在一根木棍上,如此便做成了火把。我们会举着火把挨家挨户地看跳火堆、放烟花,直至现在过年,老家还延续着打黄蒿跳火堆,割柠条做火把的习俗。想到这儿,我便给建娃安顿,下来的时候顺便拿点儿柴火,晚上在我家小院里跳火堆。
夜幕降临,时不时响起的鞭炮声仿佛在催促着我点火堆。一看时间,已是晚上八点半,我打电话叫来老婆孩子和院子里的几个朋友,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摆好柴火,刚摆好,邻居贺叔就迫不及待地点起了火。随着火焰冉冉升起,朋友和家人争先恐后地跳起了火堆。有的动作轻盈敏捷,有的动作稳健和缓……我则腾空而起,以飘逸的姿势跨过火焰,身手还算矫健。女儿吓得不敢跳,害怕掉进火堆里,在众人的鼓励下,女儿蜻蜓点水般地跳了几个来回;妻子拿着几块枕巾和衣物,欢快地从熊熊火焰上一跃而过;院子里的老爷爷抱着哇哇大哭的小孙子也从火堆上跳了过去,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充满希望。
总的来说,陕北的跳火堆,是陕北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了陕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习俗,如同璀璨的火光,照亮了陕北的夜晚,也照亮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