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飞
读完作家忽培元的长篇小说《同舟》,合上书本,我久久不能平静,脑子里不断冒出“同舟”这个词语。《同舟》展现了忽培元的乡土情怀。忽培元用滚烫的文字回馈他热爱着的土地。
同舟村是黄洛渭交汇处有六百年历史的古村。小说前面的楔子把我们带到元末明初,忽家兄弟为躲避战乱,来到黄河西岸的同舟村与段家姐妹结成姻缘。
小说中的同舟村如古老黄河岸边的古船,承载着乡村的过去,孕育着美好的未来。《同舟》精心描绘出一幅创造新生活的壮美画卷。黄洛渭交汇的三河口,出身士大夫的段文海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者,全书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厚土上展开。
我在阅读中能强烈而真切地感受到,忽培元关注乡村社会文化形态的转型。《同舟》让人耳目一新,是因为忽培元写了一批高素质的有志乡贤,在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品成功刻画了赵志强、马志远、忽沛东、吴文倩等人物,他们主动来到农村,投身乡村振兴的火热生活,通过艰苦卓绝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父老乡亲改变农村旧貌,发展冬枣产业,带动乡村旅游,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作品主人公村支书赵志强是社会学者,他在实践中将论文写在渭北大地上,在考察调研寻根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
书中的赵志强、马志远、忽沛东、吴文倩、段淑娴、文燕等青年,是带领父老乡亲艰苦奋斗的火车头,带领大家同舟共济,同舟村才蜕变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读完全书掩卷沉思时,我感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感人,有全新的时代人物的印象。智谋双全、勇于担当的赵志强,勇担风险的马志远,敢闯敢为、举重若轻的忽沛东,沉稳细致的吴文倩,聪明贤惠的段淑娴,还有活泼开朗的文燕等。他们是血肉丰满的新时代乡村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志强是作者花费笔墨倾注心血最多的人物。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有着社会学家的名头,没有选择留在城市书房里研究社会,而是选择将论文写在渭北大地,把所学专业知识与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相结合。父母对赵志强的选择非常不理解,村里其他人也多认为他有镀金作秀之嫌,种种陈旧观念和固有意识都对他形成巨大压力。赵志强坚韧地顶住了各种压力,他不惧造谣诽谤和明枪暗箭,以自己的德才赢得了父老乡亲的高度信任。赵志强作为乡村振兴的领路人,带领村民推广大棚冬枣,为发展乡村旅游、带领村民致富奔走;整治街道卫生、美化村容村貌、完善书院、创建村史馆,产业与文化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赵志强干工作不是只有“三板斧”,也不是盲目冒进的瞎折腾,当然也不是依样画葫芦的穷应付。赵志强在实践基础上撰写出版三部论著,取得骄人的学术成就,并在家乡成家立业,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乡村振兴中,需要赵志强这样有理想有抱负有魄力有能力的人,需要他这样有知识有智慧的时代新人。赵志强等时代新人的典型性,还体现在他们在山乡巨变的进程中磨砺成长。塑造新时代乡贤的丰满形象,为当代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新人形象,这一点是《同舟》难能可贵的地方。
《同舟》中的自然风物描写美丽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作为一个地道的渭南人,走遍渭河南北,对各地农村特色产业印象深刻。作品中描写的黄渭洛三河交汇处,同舟村周围黄河滩上美丽的自然风光,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片地域上的龙首渠、金龙塔、丰图义仓等名胜古迹,我不止一次涉足,淳朴的风土人情,羊肉汤、罗汉圆鱼汤等多样的美食,柿饼、葡萄、猕猴桃、冬枣等特产,令人印象深刻。
《同舟》化用方言十分妥帖。同舟村位于关中东府大荔县东部,作品描写化用地域方言,非常妥帖,符合人物身份。
画家出身的文化干部马志远,忍不住问:“那我想问,你这么高的门风,到了咱这一辈咋就不懂得讲文明讲卫生?”杨老汉听得脸红到了脖根底,不好意思地说:“哎呀,说来惭愧,惭愧。”“村干部都干啥哩?”常青峰问。“都到外面给自家弄钱哩嘛。”杨老汉说。“那镇上书记、镇长忙啥?”常青峰又问。“镇上干部家都在县上,刁空就往回跑,听说新来个镇长,快一年了,也不知是光脸还是麻子。”不说家风说门风,不说抽空说刁空,不说面相而说光脸还是麻子。这不仅是独具关中东府地方特色的方言,还是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
《同舟》是一部为家乡树碑立传的作品,用作者的话说,“《同舟》是游子献给故乡的一个敬礼”。我也出身于关中农村,我们这一代人始终不能丢了乡村的根。放眼望去,一个全新美好的乡村正蓄满劲儿朝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