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字学优,金晚期延安人,约生于金大定十四年(1174),卒于金正大二年(1225),享年五十二岁。正大元年(1224)甲申科进士,仅做过县主簿、县令之类的小官吏。虽史志无传,但以诗才知名,与文学家、史学家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经学名家刘从益(字云卿)及其子刘祁(字京叔)等著名文学家、诗人过从甚密,得以在至交好友的文集中留下一鳞半爪痕迹。
元好问《中州集》卷七:“(史)学,字学优,延安人。其兄史才,字才长,在国子监学生中颇负盛名。正大中(1224—1231),史学优举省试第一人,脱去蓝衫,换上褐色的官衣,先任舞阳县主簿,再升卢氏县令,卒于任上。其妻李氏,为国初河南尹成之孙女。”刘祁《归潜志》卷二:“史学,字学优,河南人。”此“河南”,泛指战国至秦汉时期,河套之南(包括延安在内)之地。《归潜志》又云:史学优“昆弟三人,兄才长,亦知名。学优之学,长于史传、地理。工诗,绝句殊妙”。元好问《中州集》:史学优“兄才,字才长,住太学有声”。兄弟二人一个为著名诗人,一个为国子监生中佼佼者,虽其家世不详,但应为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深厚。史学优生性聪慧,博学多才,满腹经纶,成年之后游学河东,广交三晋文士,纵然名满天下,但科场颇为不顺,人称“白衣卿相”。
史学优与河中世代巨族的李献能一家颇有渊源。李献能,字钦叔,河中府(今山西永济)人。其先世曾封为正二品金吾卫上将军,时号“李金吾家”。李献能叔伯兄弟四人皆以文学名,亦均进士及第,时人誉为“李氏四桂”。李献能苦学博览,于文尤长辞赋,为诗风雅,为文刻意乐章。贞祐三年(1215)乙亥科廷试第一,赐词赋进士,宏词优等,长期供职于翰林院,应机敏捷,号称得体,并与文坛领军人物元好问为至交好友。
元好问《续夷坚志》卷四《史学优登科风月》记录了这么一件逸闻:河中李献能(字钦叔)初生之时,史学优应其父李之才邀请,出席钦叔生日庆宴“汤饼会”。席间有一位相学大师为史学优相面说:“君以后当擢举科第,但当出此儿门下,但已经为时太晚了。”史学优素以才名自负,不以相者之言为然。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史学优年已五十岁时参加尚书省(别称南省)礼部主持的考试(即省试、会试),而本科会试主考官正是翰林院学士李献能。“大定中,钦叔复为省试,有司得史学优赋,大爱之,亦擢为第一,于是举子辈复大噪。……俄(而)学优对廷策中之,议者亦息。”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廷试,史学优腾跃龙门,与好友元好问为同科进士,授官舞阳县(今属河南省漯河市)主簿。然而令人称奇的是,李献能青年登第,高中魁元,史学优年过半百才考中进士,青年老师与老年学生在此相遇本就难得,还又应了多年前的相士之言,命中注定乎?机缘巧合乎?
此前,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史学优参加辛巳科考试时,始与刘祁结识,并引为同道知己。“兴定末,与余同试于廷,始识之,中夜棘闱谈至旦。”刘祁《归潜志》中追述道:“后先子(泛指祖先,这里指其亡父刘从益)令叶(即叶县令。叶县,今属河南平顶山市),学优复来游。先子殁,学优寄挽诗。未几,亦下世。”据薛兆瑞先生考证:“学优未第时,为文学名士、白衣卿相,闲散优游,与刘从益父子往来。(刘)从益殁于正大元年(1224),学优仅寄挽诗,似忙于选举,旋即释褐舞阳簿,离京赴任,未能为好友送葬。学优当登正大元年(1224)进士第。卒于正大二年。”初授舞阳县主簿,第二年升任卢氏(今属河南省三门峡市)县令。天妒英才,在任不足一年,卒于任上,仅享年五十二岁。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蒙古国铁骑攻破金国都城汴京后,刘祁辗转潜归故乡浑源,有感于“昔所与交游皆一代伟人,今虽物故,其言论、谈笑想之犹在目。且其所闻所见可以劝诫规鉴者,不可使湮没无传。”遂潜心致志,辑录平生交游文人学士及所见所闻之事,成书十四卷。卷一至卷六为金代人物传记,涉及金末一百多位文人的事迹,其中大多数皆是金代著名的文学家,诸如赵秉文、李纯甫、雷渊、麻知几、辛愿、李汾、杨云翼、冯壁、元好问等,其好友史学优也名列其中,方使得史志失载的延安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之名不至湮没。传学优有诗数百首,刘祁《归潜志》录有三首。
七夕相牛回驭锦机闲,天上悲欢亦梦间。月夜凭肩人不见,萧萧枫叶满孤山。
绝句石壁城头夜斩关,软红尘底晓催班。道人一笑哪知此,门外清溪屋上山。
哭屏山张侯新作九原人,梁子今为战血尘。四海交游零落尽,白头扶杖哭之纯。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