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中,延川县杨家圪坮镇上张家河村68岁的叶高祥,又坐在了自家的院门口,专注地将一根根芦苇秆破成细条。叶高祥的脚下堆着一捆捆晒干的芦苇,他将用这些芦苇编成一床床的席子。
叶高祥从十多岁起开始编席,一编就是50多年。多年来,这位编席匠默默坚守着这门手艺,既是对祖辈技艺的传承,也在用匠心编织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从好奇旁观到以编为生
叶高祥与编席的缘分始于童年。他的父母都是村里有名的编席匠,家里的炕上、地上总是堆满了编好的席子。小时候,看见父亲坐在院子里,指尖灵活地摆弄着芦苇秆,交织出细密的纹路,他就开始对这门手艺感到好奇。
“小时候喜欢看父亲编席子,觉得芦苇秆在他手里像变魔术一样。”叶高祥笑着说。他试着去帮忙,但第一次破芦苇秆时手就被割破,鲜血直流。父亲没有安慰他,只是淡淡地说:“编席子不是玩,得用心学。”
从那时起,叶高祥便开始和父亲“较劲”,认真专心学艺。他跟着父亲,从选秆、破皮、压秆、剥皮,到编织、敲实,一步步掌握了编席技艺。就这样,十多岁的少年接过了父亲的手艺,成了一名编席匠。
从无人问津到慕名而来
编席在陕北地区是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用芦苇秆编织而成,是每家每户炕铺不可或缺的物品。叶高祥刚接手时,手工编席还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机器生产的席子涌入市场,低廉的价格抢走了大部分客户,这让他的生意一度陷入困境,几乎无人问津。
“那段时间,村里人都劝我放弃,说这手艺早过时了。”叶高祥回忆说,但他却固执地坚持下来,他相信只要自己不断钻研,一定能编出更加结实美观的席子,必然还会有市场。此后,叶高祥依然每天天不亮就下地收割芦苇,一根根挑选、破皮、压平,再编织成席。他一遍遍改进自己的手艺。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地,他的席子开始在十里八乡传开了。人们发现,他的手编席子不仅实用,纹路还特别精美,是机器席子无法替代的,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有时还供不应求。
“以前没人知道这门手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我的席子,这让我觉得所有的坚持都值得。”叶高祥不仅让编席这门技艺重新焕发了生机,也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
从经济支柱到精神寄托
编席最初只是叶高祥养家糊口的手艺,是他养活一家人的经济支柱。靠着这门手艺,他不仅将孩子拉扯大,还让全家人从旧窑搬进了新窑,日子逐渐有了起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编席对叶高祥而言,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成了他的精神寄托。他说,每当他编出一张漂亮席子,心里就特别高兴,这种精神上的愉悦远远超越了经济上的回报。
如今,叶高祥不仅将编席视为一种手艺,更看作是一种文化传承。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这门技艺传给下一代,让编席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活力。
从指尖编织到快手直播
在朋友的建议下,叶高祥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推广,希望通过快手直播和短视频,向外界展示编席的过程和魅力。
一开始,叶高祥对智能手机一窍不通,他就让儿子教他如何使用手机和直播软件。“刚开始直播时,我紧张得手都在抖,话也说不利索。但慢慢地,我习惯了,也学会了如何和网友互动。”
尽管互联网为编席技艺带来了新生,但叶高祥深知,这门手艺的传承依然面临巨大挑战。他说:“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觉得又累又赚不到钱,但我还是希望能有人把它一直传下去。”
叶高祥还设想,以后可以将编席技艺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这样能让游客亲自体验编席的乐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让更多人了解编席、喜欢编席。
“编席是我一生的坚守,也是我一生的骄傲。”手拿芦苇秆的叶高祥眼神坚定而温暖,在他的世界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东西,值得人们去守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