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年(1369),以朱元璋为代表的起义大军推翻蒙元王朝,元顺帝领残部逃归大漠苟延残喘,是为北元。为了应对“元人北归,屡谋兴复”的图谋,明王朝“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于其后相继设立宁夏、甘肃、蓟州、大同、三边五镇,延绥成为“九边重镇”之一。明洪武九年(1376),“伯颜帖木儿为边患,(汤和)以征西将军防延安。伯颜乞和,乃还。”“九年,破擒伯颜帖木儿于延安,降其众。”
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军攻灭北元,其势力最大的残部瓦剌、鞑靼不时南下侵扰,军事形势日益严峻。明王朝沿“九边”一线修筑长城,广置卫所,在陕北设立延绥镇和延安卫。不少来自南方的将士,辗转河北、晋北后调戍陕北,“既定其地,因以留戍”,杨兆、刘延溪、杨宗气、萧如兰等家族以及吴旗梁明斋家族遂落籍延安。
有明一代,延绥一线与北元残余势力占据鄂尔多斯高原的毗邻,处于抗击蒙古瓦剌、鞑靼等部边防前沿,造就了一个以军功起家、以科举成名,绵延数百年而不衰的世家望族群体,如杨兆、杨宗气、刘延溪、萧如兰家族子弟勇武传家,世守边关。到了明中期以后,边境基本稳定,有些出身于军功家族的子弟,“不娴弓马干戈”,转而“人思务文”,走上科举之路,同时,延安的教育文化日益复兴,还涌现出赵彦、杨如桂等儒林俊杰。这些文武才俊家族,互相联姻,构成一个庞大的世族姻亲圈子,同声共气,对延安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但遗憾的是除萧如勋、赵彦二人《明史》有传,少数几人散见于《明实录》、地方史志或其墓志铭外,大多数则湮没无名。我们仅撷取延安府辖内之出类
拔萃者,结合出土文物资料与文献记载,梳理他们生平业绩与家世渊源。
杨兆,字梦境,号晴川。生于嘉靖七年(1528)四月十八日,进士出身,明万历间,受神宗皇帝重用屡居军政要职。任顺天府巡抚期间,增建昭陵卫于昌平。后以兵部右侍郎衔出任蓟辽保定总督,增筑加固墩台、边墙,取得大破后金女真进犯的辽东大捷,以功升任南京刑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再晋任北京兵部尚书、兼协理京营戎政。徙任北京工部尚书后,修葺北京城墙、孝陵楼殿等,颇有建树,赠太子少保。晚年“以人言乞休,上温诏留之”。终因谗言诬陷,郁郁而终,卒于万历十五年(1587),享年六十岁。
杨兆其人尽管功高位显,但或因被陷害而《明史》无传,亦未见其墓志铭出土。所幸发现了嘉靖二十五年(1546)吏部员外郎、朝邑(今并入大荔县)人韩邦奇所撰《大明监察御史杨公(本深)墓志铭》(以下简称《杨本深墓志铭》)见录于其文集《苑洛集》。杨本深为杨兆祖父,据《杨本深墓志铭》载:“公讳本深,字季渊,号西村,陕之延安肤施县人也。杨氏之先,本庐州府(今安徽合肥市)人。曾祖(杨)顺,随高伯祖武德将军(杨)旺戍关中,为西安官籍。后(杨)顺(杨汝勋墓志作杨德)游延安,览山川壮伟,爱之,徙肤施。祖春。父(杨)威,蜀府教授,赠奉政大夫、南京户部郎中。母白氏,赠宜人,以公兄本源贵也。”
2014年夏,又在杨家岭后山杨兆墓地对面的延安新区建设工地上,出土了杨兆长子《杨汝勋墓志铭》残石,志文开篇有“次公方领金吾,得朝夕相处”之句。“金吾”为唐宋时期掌管皇帝侍卫、扈从等事的亲军首领之职,有左、右金吾之置,亦为后世禁军首领之雅称,杨兆曾任兵部尚书、兼协理京营戎政,故恭称“金吾”。墓志撰文者(佚名)应系杨兆同僚故友。墓志仅存上半截,志文不可通读,残句中有“公讳汝勋”“国初,有讳恴(德)者从高皇帝北伐,授万户,居长安”字句。
两通《墓志》相互印证,可看出杨家迁入延安的原委以及其他一些重要信息。其中,墓志中杨顺与杨德应为同一人无疑。此文结合两篇墓志铭以及史志相关记载,简单梳理出杨兆家族世系源流。
元末明初,朱元璋遣傅友德、汤和大军北伐,杨顺随兄长杨旺举家戍守关中,宦籍长安。后来,杨顺游历延安,钟爱三山(清凉、凤凰、嘉岭)鼎峙,延水中流的形胜,遂徙居于此,杨顺便成为延安杨家立宗之祖。
杨顺之子杨春除在相关文献中偶有提及外,其事迹履历不详。杨春之子杨威,生年不详,约在宣德至正统年间(1426—1450)为蜀靖王藩府儒学教授。康熙《延安府志官秩志·第六》知府州教谕条载:(明)“杨威,肤施人,景泰年任。”宦迹条载:“杨威,肤施人,谕府谷。循循善教,能得人心。”可知在明代宗景泰间(1450—1456),杨威已经由“蜀藩教授”徙任延安府府谷县教谕,步入儒学仕途之列。杨威卒于正德九年(1514),后以长子本源之贵,获赠奉政大夫、南京户部郎中。杨威育有四子,即本源、本深、本政、本洁(一作本澄,官少卿),以本深声名最显。杨本深,字季渊,号西村,生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三月二十六日,生而聪慧,弱冠之年充府学生员。正德八年(1513)“以《书经》魁乡荐,试南宫”,为乡试举人之首,适遭父母相继离世,未能赴京大考。此后闭门读书,嘉靖十二年(1533)以才名被吏部铨选,授湖广荆州府推官。在任期间断案公允,平反冤狱,惩治奸盗,赈济难民,四境宁肃。离任之时百姓遮道泣留,一邑倾动。嘉靖十七年(1538)考绩优秀,升职北上,属官多有送礼相托者,一概拒之不收,故荆楚之人多颂其清廉,鲜有人与之相比。次年(1539),擢升贵州道监察御史。嘉靖十九年(1540),奉命巡视京通仓储,严厉惩治贪腐,改革弊政。嘉靖二十年(1541),蒙古鞑靼部进犯山西大同一线,杨本深上奏设伏御虏方略,弹劾总抚大臣失职之罪,均被皇帝嘉纳。当年又巡按山东道监察御史,“所历郡县民皆安睹不扰,若无显贵人临者”。嘉靖二十一年(1542),俘获鞑靼间谍,得知蒙古军图谋掳掠水陆要冲临清(今山东省临清市),乃与都御史带领军民加固城池,严阵以待,受到朝廷嘉奖。嘉靖二十三年(1544)秋,蒙古军掳犯紫荆关,杨本深会同抚镇请命调军,分布关险要关口,蒙古军遂掳掠完县(今河北顺平县)而去。嘉靖二十四年(1545),调任京畿道,清查所属各衙门处理狱讼案件有无拖延枉曲。嘉靖二十五年(1546)四月二十四日庚戌无疾而逝于任所,享年六十岁。杨本深历宦十四年,主要担任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的正七品监察御史,位卑而权重。后以其子杨兆之贵,获赠“尚书”之衔。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