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回收废弃反光膜 本报讯(通讯员 李浩楠 苏乐)春日里,走进延长县雷赤镇门山村的回收站,村民老李正拎着几捆废旧反光膜来兑换农资。“以前这些反光膜堆在地里,风一吹到处都是,挂树上、堵水渠;现在交到站点能换化肥,环境干净了,种地也方便。”老李笑着说。
像这样的回收站,延长县在8个镇街设立了52个,每个站点都配备了打包机,村民只需将废旧反光膜整理打包,就能兑换洗衣粉、农具或化肥。仅雷赤镇,一年就回收了100余吨反光膜,曾经的“白色污染”成了“绿色资源”。
近年来,延长县通过一场“反光膜革命”,让废旧农膜“重生”,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为村民带来了实惠。
在延长沐垚塑料制品厂,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成堆的废旧反光膜经过破碎、清洗、甩干,最终变成一颗颗塑料颗粒。“这些颗粒能做成纺织纤维和塑料制品,一年处理1500吨反光膜,未来还要扩建。”负责人王永财介绍说。
这家本地企业不仅解决了环保难题,还带动了多个就业岗位。村民张大姐在厂里负责分拣工作:“每月能挣3000多元,在家门口上班,还能为村里环境出力,心里踏实。”
延长县农技中心副主任贺晶坦言,起初村民积极性不高,担心白忙一场。为此,县里推出“积分奖励制”——交反光膜换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年底还评选“环保之星”。
如今,田间地头常见巡查员,村民主动捡拾反光膜,焚烧乱丢的现象基本绝迹。从“随手丢”到“主动收”,延长果农意识的改变印证了“环保即民生”,废旧反光膜的“重生之路”,既是技术的创新,更是人心的凝聚。
“环境好了,电路短路也少了。”雷赤镇主任科员陈君说,这场“变废为宝”的行动,不仅让乡村更美,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