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7日
“妙手”调纷争“良方”解心结
——甘泉县下寺湾镇运用“四步诊疗”法化解矛盾
    ● 闫家沟村村委会为村民调解纠纷
    ● 派出所民警回访已调解矛盾的当事人
  通讯员 范筱霞 高志云
  农村常出现邻里矛盾、地界林界、赡养等纠纷。近年来,甘泉县下寺湾镇以“综治中心+调解联盟”为纽带,加快聚资源、聚功能、聚服务、聚人心,着力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以“四步诊疗”法,为基层治理精准号脉,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新体系。先后获得省级旅游特色名镇、产业强镇、信访“四无”乡镇、市级乡村振兴先进集体等荣誉。
   常态“坐诊”畅渠道,受理分流一站式
  “前段时间,狗把人咬了的事情,咱们经过几次协商,都没有达成一致,今天我有时间再把你们两个约来,把这事情解决了。”走进下寺湾镇闫家沟村的综治调解室,调解员白利兵正在调解一起因狗咬伤村民引起的纠纷。经过村综治调解室多次协商调解,最终双方成功化解矛盾。
  “经过调解员给我们调解,这件事最终和解了,我觉得村上这个调解室很好,大家有什么矛盾,及时就在这里化解了,我们村上现在相处得很和谐。”当事人王某说。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实现矛盾纠纷溯源治理,建强基层治理根基,下寺湾镇将镇村两级综治中心与便民服务有机融合,将矛盾纠纷受理与民生诉求一体推进,实现“一套人马,一站式服务”,镇综治中心每天安排一名科级领导和干部坐班,村综治中心由值班人员坐班,大力推行“一个站点接待,多个窗口对接”的“一站式”坐诊接待受理模式。
  截至目前,受理矛盾纠纷和诉求251条(调解到位237条)。民生事项“一地办”,开设由镇综治中心牵头,涵盖融救助、社会保障、旅游服务、乡村振兴为一体的便民服务窗口,提供低保低收入、特困供养、养老保险、老龄补贴、残疾人(精神病人)两项补助、合疗等业务办理,让群众业务办理集约化、便捷化、高效化,实现“走进一扇门、办结所有事”。
  该镇接待人员严格按照综治中心运行工作流程,为群众提供点单、派单服务,依托“樊九平式”调解联盟下寺湾分盟18名调解员,为群众提供婚恋家庭纠纷、邻里纠纷、房屋宅基地纠纷、合同纠纷等矛盾纠纷调解,针对群众急难问题,群众可选择自己信任的调解员,进行“点单式”调解,值班人员及时受理派单,明确办结程序,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得实惠,化解矛盾纠纷63件。
   网格“巡诊”零距离,敲门入户全覆盖
  为从源头上预防风险隐患的发生,发挥网格员前沿“触角”作用,把“心”贴近群众,下寺湾镇先后建立各村组(社区)网格87个,依托网格基层治理模式,推动矛盾隐患预防化解。
  下寺湾镇闫家沟村调解员白利兵说:“我们村上的纠纷事情也不多,但只要有,我们都能随时过去给调解,调解不了的,我们就层层上报,想尽办法给村民解决。我会更好地干好这份工作,让我们村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不仅如此,该镇建立“支部+网格”“线上+线下”的排查体系,网格员走家串户,到田间地头、园区小区等,依托“平安E通”App,及时摸排上传网格内的突发事件、各类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对一般问题及时化解处置,复杂问题向镇、村报告,实现信息共享。至今共排查网络事件156条,已处置143条。
  网格员在日常工作中自觉把群众利益作为切身利益,把群众诉求作为第一信号,充分利用网格员“身处网格一线、贴近网格群众”的工作优势,立足于群众需求,帮群众办事、替群众跑腿、为群众解忧,共办理养老保险认证、隐患排查、救济救助等民生实事64条。并针对网格内群众关心的问题、家庭的纠葛等在入户走访时宣传党的政策、公序良俗、普法等,提升群众对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联动“会诊”把脉向,合力破解疑难症
  下寺湾镇构建党委领导、综治协调、司法保障、站所联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聚焦重点强调度,该镇针对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六大征迁任务、旅游发展等复杂经济发展形势,定期召开分析研判会,对在重大项目、拆迁安置、旅游建设中,暴露出的突出矛盾纠纷和容易引发群体性信访事件的特殊实情,成立重大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对可能出现的信访矛盾就地发现、就地研判、就地处理,着重源头治理,对难以就地解决的,由协调领导小组,制定针对性措施,形成“一案一策一专班一抓到底”的模式,累计处理重大项目建设矛盾纠纷23件,旅游发展占地征迁矛盾纠纷8件。
  在此基础上,围绕堵点解疑难,坚持联席会议研判化解矛盾机制,该镇针对疑难矛盾、信访积案等,协调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乡贤能人等参与,运用法治化思维,面对面沟通,联动分析化解,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融合,确保大事不出镇。
  全面“复诊”防反弹,闭环管理求实效
  下寺湾镇健全机制促长效,为有效防止已化解的矛盾纠纷复发反弹升级,全面回访问效,做到“案结事了人和”。按照“事心双解”的工作目标和“谁调处、谁负责、谁回访”的工作要求,坚持“一事一回访,一案一评析”。
  跟踪回访不缺位,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回访的形式开展“五问”,问协议履行、问满意程度、问思想动态、问家庭收入、问困难需求,听取当事人对处理结果的意见和想法。
  “帮助我们解决完纠纷之后还会给我们打电话回访,询问我们的想法,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服务真是太贴心了。”下寺湾镇张家沟村村民张豪说。
  回访不仅让当事人感受到贴心的服务,还防止已经调处的矛盾纠纷出现反弹、转化激化、演变升级。
  把好“病因”对症下药,党群一心共促和谐。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是检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标尺。下寺湾镇将继续坚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充分激活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力争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为全镇群众构建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努力打造平安、和谐、幸福下寺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