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文胜打掐西红柿枝叶 通讯员 郝莉萍 记者 朱佳雨
春意盎然,万物复苏。近日,走进安塞区招安镇白坪村,只见温室大棚里村民正在抢抓农时打掐西红柿枝叶。一排排翠绿的西红柿在阳光下整齐排列,承载着全村人对丰收的期待。
近年来,伴随着种种因素,白坪村一度陷入发展瓶颈:产业不温不火、农业缺乏特色,全村的发展停滞不前……
如何破解这一现状?近年来,白坪村坚持把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整合各类资金资源,巩固深化盘活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产业兴旺:大棚蔬菜成村集体经济“新引擎”
招安镇白坪村位于杏子川中段,地理位置偏僻,加之川地少而梁峁多,村中没有长效产业,村民们种地靠天吃饭,光景都过得紧巴巴的。
“村里产业薄弱,经济基础差,村民们光景过得一般,村集体经济更是没有。”白坪村党支部书记白林说,“2023年,镇党委带着我们各村党支部书记外出参观学习,鼓励大家土地集中管理,壮大村集体经济,我们看见了成效,效果都不错。”
昔日的贫困村在见识到别人发展农业产业过上红火光景后,开始千方百计想法子,撸起裤腿蹚路子。
白林说:“为彻底破解白坪村产业薄弱的困境,我们先后提出发展果园、养殖场、大棚等多条思路,在各个村组开会讨论、挨家挨户了解村民意愿后,经过反复考量、仔细研究,最终选择群众最为支持的大棚产业作为突破点。”
为了确保产业发展顺利可靠,白坪村党支部召开支委会4次,村民会议3次,项目方案先后作了3次调整,并带领种植户们学习培训较成熟的栽植、管护技术,于2023年顺利完成364.5亩土地流转,建成五代大棚82座,成为该村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西瓜、小瓜。
村民增收:家门口就业捧上“绿饭碗”
大棚的建立,让村民有了勤劳致富的载体。
来到村民高文胜的蔬菜大棚,掀开门帘,翠绿的西红柿藤蔓攀爬有序,圆润饱满的果实点缀其间,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高文胜正在给西红柿喷洒药水,“西红柿得了灰霉病,你看,像这种叶子发黄、卷起来的就是得病的,要及时喷药,要不然一下扩散开,整个棚的西红柿都得病了。”高文胜一边检查一边说。
受灰霉病影响,本来一层可以结六七个西红柿,去掉坏果,现在只能留下三四个。高文胜说:“天气寒冷潮湿霉菌病就多,等天气暖和了,病虫害可能慢慢就好了,阳光照射多,西红柿着色也快,希望赶快好起来,卡住最后两个月的售卖黄金期,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去年一茬卖了七八万元,今年这茬大概连一半也卖不上。”高文胜笑着说,“等这茬下架了,土地休整好,我还种西红柿,一定做好虫害防护,把苗子精心管理好,争取卖出好价钱。”
从高文胜种植大棚20多年的经验和收获中,他觉得种植两个大棚,勤快些,一年收入十几万元不成问题。
乡村振兴:从“空壳村”到“富裕村”的蜕变
与高文胜一样的种植户还有很多,他们依靠种植大棚光景越过越好,在市区买车买房,过上富裕生活。
另一个大棚里,村民白生亮将打掐下来的次果都放在自动轨道上的篮子里,与采摘好的西红柿一起运出去,站在自动化轨道旁边,白生亮笑着说:“我的西红柿肥料足,结的果多,密密实实的,这一株能摘不少呢。你们别看这么多的西红柿,其实摘起来不费力,拉运更是省力。这个轨道是智能化的,装满蔬菜的箱子可以直接送到大棚门口,装在客商车上,特别方便省力。”
至于为什么剪掉小果,白生亮表示,剪掉小果,给其他西红柿留出空间,让它们接收足够的采光,西红柿才能长得更大、颜色更红,能卖出更高的价钱。
规模化的设施农业,标准化的蔬菜施肥和病虫害防治,配套水肥一体化设备、节水滴灌设施,实现机械化作业。同时,白坪村党支部还积极联系客商,搭建起销售平台,蔬菜收购价格高,村民们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更高了。白林信心满满地介绍,采用“党支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的模式,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7万元。
基础实,才会行得稳;动力足,方能走得远。白林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说到底是为了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村党支部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让广大农民共享产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