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宾苗晶 主持人远播:寻觅圣地往事·追忆延安年华,《讲解员请到位》用声音搭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课堂”,能让知青的汗水、杨家岭的晨光、枣园的灯火直抵人心,尤其在快节奏的当下,这种“听得见的初心”更能唤醒年轻一代对革命精神的深层认知。期待节目能成为一束“星光”,既照亮老一辈的记忆之路,也点燃新一代的寻根火种。
主持人陈晨:是的,我们的节目将老一辈和新一代通过电波联结在一起。延安精神不是凝固的展品,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力量。本期我们邀请到了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专职讲解员苗晶。自2019年入职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以来,她累计接待观众8万余人次,完成讲解服务400余场。她还通过深挖200余位知青史料,创新打造“文物背后的青春故事”特色讲解体系。
陈晨:新时代,正是有了像苗晶一样的讲解员,在讲解的岗位上深耕细作,挖掘出更多的延安故事,让我们的延安精神代代相传。那苗晶可以和我们说说你的职业经历吗? 苗晶:还记得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时,一位讲解员穿着军装,讲到皮带吃完了还有草根时突然哽咽。那个颤抖的声音让我第一次触摸到历史的温度。10年后,当我作为新闻系毕业生站在知青博物馆的展厅前,心里想着,我终于也站在了这里。
可刚开始讲解时,我只会机械背诵。慢慢地随着对知青历史的了解,和对知青资料的整理与挖掘,我开始把自己带入到这段历史中。知青与老乡之间的深厚情感令人动容,我对他们的付出感到敬佩,对他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战天斗地感到震撼,我不再是这段历史的复述者,而是变成了那段火红岁月的传递者。
入职后的一年里我迅速融入讲解员这个大队列中,也才意识到,讲解工作不光要在馆里讲,还要走出去,把知青历史宣传出去。“七进”活动成了新的挑战。
5年来,我和我的同事走进学校、社区、机关、军营、家庭、厂矿,把知青故事编成小品,用知青代表主题展览、现场讲解、故事宣讲、文艺表演、诗歌朗诵、知青微课堂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七进”和党史、青少年宣传教育活动上百场,得到了观众高度的好评。尤其是在进校园的过程中,“传承红色文化,共筑民族未来”就是我们对于青少年教育的核心宗旨。我们把青少年教育主题定为“让博物馆成为你的第二课堂”系列活动,一共开展了60余场,每一场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度都很高、家长和老师的配合也很默契。
这几年的工作经历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不仅是工作技能的提升,更是责任感的增强和对延安精神更深的理解和传播。与其说我在讲知青历史,不如说是这些知青故事教会我培养我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品质,以及如何做好一名有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历史传播者。
远播:刚刚苗晶提到了三个词语,动容、敬佩、震撼,我相信这正是苗晶热爱这份工作的原因和动力,也让她从一名讲述者变成一名学习者,这是思想升华的过程,你一定收获了很多独特的感受,可以和我们谈谈你对讲解员这份工作的认识吗?
苗晶:很多人以为讲解员的工作就是背稿子,其实每天推开博物馆的大门时,我更像在打开一本立体的日记。早上集体学习讲解员的基本技能、午后整理挖掘知青资料、闭馆时检查游客登记本,这些琐碎的事情构成了我的日常时钟。
最近开始用便签记录观众提问。有阿姨问知青怎么晒被子,我后来查资料发现他们用玉米秆编晾衣绳;小学生好奇为什么搪瓷杯都磕掉漆了,我就在讲解时特意指出杯底“劳动光荣”的钢印。一次接待一个老年旅游团,有位奶奶突然说:“我姐姐当年就是这样收割麦子的。”我马上带她去看知青秋收的微缩模型。这些细碎的对话让历史有了温度。
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看着观众的眼神从好奇变成理解。常有年轻人举着手机对文物拍照,我会提醒他们注意展柜右下角的手写日记,那都是知青的生活片段。前天有对情侣在挂着结婚照和结婚证的展墙前站了很久,男生忽然说:“咱们新房也把我们的结婚证挂着吧。”
工作5年,我养成了去观察照片中知青表情的习惯。展厅中暖黄色的灯光,正好照在知青坐在一起学习的照片上。这个位置总有些老人驻足,他们看着展墙上的照片,就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有一次家庭聚餐,大家好奇我天天讲相同内容不腻吗?我看着手机里存着的和观众的合影、老知青给我写的留言、退休教师补全的陕北民歌歌词,还有知青时不时发来的他们写的文章。这些反馈让我确信,历史从不是冰冷的过去式,而是无数人正在参与的现在进行时。
陈晨:说得真好,非常的温暖,让我顿时觉得历史真的是有温度的,只要你用心去感受,一定能触摸到那段火红的岁月。作为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的一名宣传员,请给我们谈谈你对知青馆的认识。
苗晶: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时,这场运动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涉及方方面面,牵动着千家万户。这段历史,对国家文化、经济乃至制度都产生了相当深的影响。知青历史是很重要的一段国家历史,梳理这一代人的心灵史,其实也就是追溯社会的发展和未来。所以,这不仅是一代人的记忆,而是国家的记忆、永恒的记忆。
1968年12月,2.8万余名北京知青响应号召,满怀豪情地从首都北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插队落户。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社会群体实践活动,是继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又一庞大的来延群体。他们把京城文明带到了延安,对延安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在延安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
2014年8月20日,中共延安市委研究决定,在延安建一座“延安北京知青文化展览馆”,后更名为“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全面展示北京知青在延安这一重大历史活动。2016年9月,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对外试展,吸引了大批参观游客。
在延安这片红色沃土上,北京知青自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得到延安精神的洗礼。到农村的一年时间里,他们在陕北老乡的帮助和关怀下,顺利渡过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艰难困苦,转眼风华正茂的北京知青也长成了延安娃。他们带头移风易俗,改变农村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传播城市文明,促进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他们引良种、搞实验、修渠坝、平土地,搞农田基建,助粮食增产,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着贫穷落后的延安农村,并与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插队生活使北京知青懂得了人生,学会了坚韧与顽强,形成了终身受益的健康人格和精神气质。插队岁月也使他们认识了社会,了解了农村,懂得了老百姓最需要什么,“为人民做实事”成为他们坚定的人生目标。
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以照片、文物、场景复原等,真实展示了这段激荡青春风采的难忘岁月,为传播知青文化,弘扬延安精神,在圆梦中华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发挥资政、存史、育人的作用。
远播:在我之前的采访经历中,参与见证了很多知青回延安捐赠物品的场景,每次他们的心情都非常非常的激动,足以见得他们对那段岁月的刻骨铭心,你有什么话想和还没有参观过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的朋友说的呢?
苗晶:大家好!作为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每当站在展馆门前眺望着墙壁上“28000”的数字,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代青年跨越半个世纪的青春印记。今天,我想通过广播,向尚未走进这座记忆殿堂的朋友们,分享那些镌刻在窑洞砖瓦间的生命华章。
1968年冬季,2.8万余名北京知青如繁星般散落在延安的沟壑峁梁间。当您走进博物馆,会看到玻璃展柜中一张泛白的上山下乡通知书,会看到陈列的“三件宝”——煤油灯、老镢头、针线包,每件都浸透着城市少年蜕变的汗水。
在参观过程中,您会发现知青们不仅学会了挑粪犁地,更用北京带来的数理化课本,在煤油灯下为老乡们扫盲,这种知识与汗水的交融,正是青春最动人的模样。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的,远比想象的更为深刻。在宜川县云岩河畔,女知青李丹在洪水中为抢救生产队粮种被激流卷走,19岁的生命永远定格成展墙上发黄的照片;而在富县,回京知青刘瑞在23年间,曾17次回到这片土地寻找他的房东大娘,只为能与她见一面。这些展品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黄土高原不仅用小米粥养育了知青的胃,更用老区人民的淳朴重塑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期待与您在博物馆相遇,让我们共同聆听黄土地深处传来的青春回声,见证那段用热血浇灌、用理想照亮的光辉岁月。这片土地记得每一个年轻灵魂的绽放,而您,将成为这段传奇的新一代传承者与讲述者。
陈晨:在你的讲解生涯或者日常工作中,肯定有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请你跟我们分享分享。
苗晶:那是一个炎热的中午,我正带着一批老年团的游客进行参观。我像往常一样在二楼展厅讲到周总理回延安时,团队中传来压抑的抽泣声。20余位白发老人正对着“周总理回延安”的照片默然垂首,几位戴着老花镜的阿姨颤抖着举起手机拍摄展墙上的照片——那是1973年周总理与延安百姓座谈时的一张合影。
展厅特意调暗的暖光里,我看见有位穿深蓝色短袖的老人,正用手巾不断擦拭着眼底的泪。“那时候我们知青点就在杨家岭啊。”他指着展墙上的照片对同伴说,“总理来那天,我就在欢迎队伍第二排,他握过的手三天没舍得洗……”老人的声音渐渐哽咽,浑浊的眼里泛起年轻时才有的光亮。此刻我忽然明白,这些展品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一代人永不褪色的青春印章。
当我讲到总理说等延安建设好了,他再回来时,整个展厅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啜泣声。有位拄拐的老先生突然挺直佝偻的脊背,对着总理照片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那一刻,展柜玻璃倒映出的,不仅是老人们湿润的眼眶,更是一个民族记忆的永恒定格。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只是历史的转述者,更是时代精神的摆渡人。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懂得,红色讲解不是简单的史实复述,而是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神圣使命。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青春故事,正通过我们的讲述,在当代人心中播撒下新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