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兵部尚书任上,赵彦极力建议朝廷革除边将克扣军饷、使役军兵、虚伍(吃空饷)、私占军马诸弊政。“帝称善,立下诸边举行”。侦知清兵欲入喜峰口,赵彦十分担忧,“画上八事,帝皆褒纳”。其时御史杨涟弹劾奸宦魏忠贤二十四罪,赵彦也上疏附议响应,与魏忠贤结怨,遭到其诬陷:“赵彦纵子昌胤公开贿门,乞夺昌胤袭,以谢天下。”熹宗下诏“昌印(胤)革职”。九月,南京兵科给事中袁玉佩,又追论原任山东巡抚赵彦诬功滥荫。熹宗再诏:“夺彦子昌胤,世袭为民。”在魏忠贤奸党的激烈反扑之下,赵彦三次上疏,请求告老还乡。皇帝追念其“兵部时边功,即加进太子太傅”致仕。
赵彦返回故里延安之际,王嘉引、高迎祥、李自成等领导的饥民起义风起云涌,赵彦还向时任巡抚延绥都御史的岳和声撰写《上延绥岳中丞论剿抚书》,提出了对待农民义军的方略,同时尽其余力救济饥民,但可惜已无力回天,回延安后不久便郁郁而终。此时,延绵二百余年的明王朝也落下帷幕。
赵彦之子昌胤(亦作昌印),见于《赵彦传》《明熹宗实录卷之六》。天启元年(1621)二月,“以恩诏赵彦子昌胤(昌印)巡抚延绥右副都御
史”。天启二年(1622)十月,赵彦以平定山东红巾军之功“已加兵部侍郎,论功进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再加太子太保,锦衣卫世袭佥事,赉银币加等。”“天启六年(1626)二月,兵科给事中罗尚忠等纠拾延绥副总兵赵昌胤等,贪纵不职,削籍,夺诰命,仍下法司提追,其余分别处治。”
赵彦之孙有二,长孙赵楫,承荫锦衣卫千户。以陕西右布政使兼副使榆林中路兵备,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明实录·神宗帝实录》:万历二十八年(1600)七月,“升陕西右布政使兼副使榆林中路兵备赵楫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地方”。康熙《延安府志·选举志第七·承荫》:“赵楫,明肤施人,系太傅尚书赵彦之孙,承祖荫锦衣卫千户。”次孙赵标,以秀才之优选送国子监就读。天启年间,以监生之资送吏部候选,任职不详。《明实录·熹宗实录》载:“兵部尚书赵彦孙标,原系监生,准送文选司改注选。赵彦胞弟赵章,字俊宇,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十二月七日,卒于崇祯十三年(1640)七月初四,享年七十八岁。”“生有奇兆,与太傅(赵彦)幼而比肩学共,聪颖亦相同。太傅弱冠成进士,公因诸生试多不利,游学国学复不第。耻为五斗米折腰,一时名卿乐与游。”后以国子监生“引例授散京职,得光禄署之大官丞”,四十余年郁郁不得志,退而弃官归田。“五旬余,即请告归,不问生产事,谢绝纷华,屏迹公廷,开家塾,延名俊,以训课诸子树德,为孜孜两子经纬之业,已见施为”。育有八子,皆随父修习儒学,或建功边关,或扬名科场。其中廷锡为进士及第,以文名著称。
赵章长子广印(亦作广胤),初仕山海关通判,略建边功。崇祯元年(1628)新皇登基,恩授兵部职方清吏员外郎。次子大印(亦作大胤),崇祯二年(1629)因屡建战功,擢升甘肃固原镇总兵,后再晋都督同知。三子廷廓,曾任汉羌镇标游击之职。四子隆印。以拔贡出知固始县(今安徽临县)。在任廉洁惠民,因抵制加征老百姓税粮而得罪上司,焦虑成疾,殒于任所。固始百姓赞曰:“固始一官死,汝宁万姓活。”五子廷锡,顺治五年(1648)举人,十八年(1661)进士,任天台县令,后晋内廷中书舍人、主事。工于文章,有诗文传世。六子廷英,候铨国子监生,未出仕。七子廷飏,康熙十一年(1672)拔贡,任职国子监学正。八子廷嘉,康熙十一年与兄同选拔贡,历任孝丰县知县、户部员外郎、山东平州知州。
赵氏家族崛起于明嘉靖年间的赵彦,绵延至清康熙朝,代有才俊。清中期以来,风光不再,尚有不明世系的赵氏子孙十数人,其中没有以进士出仕者,以庠生秀才居多,贡生少见,呈日渐衰落之势。
赵氏一族,不但世代业儒,诗书传家,还非常热衷于家乡文化、教育。赵仕在府城延安开办“五经社”,有《丹山集》问世;赵彦在府城北关外“瑞芝园”修建了“赵公书院”,内有燃藜楼、会经堂、西廊,书院门外立有“义学坊”,在府署后建有“尊经阁”,弃官回乡后“开家塾,延名俊”,培养学童,有《筹边略》上书朝廷;赵廷锡为前明遗老,顺治十年(1653),与延安知府陈培基携手,在凤凰山顶修建文昌阁,撰写《修建文昌阁序》,还在府城北关外碧簪山坡修建“阿姑圣母祠”,还为其父撰《赵户部年谱》和《赵户部诗文稿》。离职返乡后,积极参与编撰康熙本《延安府志》并为之作序,跻身延安历史文化名人 之列;赵大印在宝塔山之麓修建了“崇福庵”,同时著书立说,遗泽后世。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