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军
春风过处,红都志丹处处绽放新时代文明之花。三月以来,志丹县以志愿服务为载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心策划并启动了“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将雷锋精神融入理论宣讲、基层治理、青少年教育等领域,书写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暖心篇章。
春风送暖: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3月5日上午,志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红旗招展,“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此拉开帷幕,500余名志愿者代表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活动现场,志丹中华苏维埃红军小学校长任志刚通过情景剧演绎亲子阅读辅导场景,司法局王小平所长郑重承诺开展“送法进万家”专项行动,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徐志燕现场发放消费维权手册……一个个贴近民生的服务承诺,让启动仪式成为凝聚人心的文明磁场。
“我虽不能像雷锋那样成为全国典型,但可以像他一样在平凡岗位发光发热。”志愿者网红主播“陕北霞姐”王敏通过网络直播分享学雷锋心得,她的倡议瞬间获得数千网友点赞。这种线上线下联动的创新形式,正是志丹县推动雷锋精神“破圈传播”的生动缩影。
薪火相传:青少年心中的精神坐标
“如果雷锋生活在短视频时代,我愿意做他的铁粉,学雷锋做雷锋,成为雷锋。”在志丹县龙岗实验中学“如果雷锋是个大网红”主题思政课上,七年级十班的王子凡激情地说。
志丹龙岗中学“弘扬雷锋精神 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月启动仪式更是别开生面。八年级学生边承昊的诗朗诵《二十二岁的永恒》,以穿越时空的对话再现雷锋精神;校长丁字红将印有“志丹县龙岗实验中学青年志愿服务队”的旗帜授予学生代表,鲜艳的旗帜在春风中猎猎作响。
在志丹县第五幼儿园“学雷锋月”系列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孩子们用稚嫩表演将《雷锋补鞋》等生前故事一幕幕呈现,用彩色画笔描绘心中的“活雷锋”。园长牛梅霞欣慰地说:“要让雷锋精神像蒲公英种子,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
浸润无声:城乡大地的温馨图景
“血压正常,头发理短一些怎样……”3月1日上午,在顺宁镇敬老院“二月二龙抬头”义剪义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正在开展。冯生财老人乐呵呵地说:“高兴,还是共产党好啊!”
“枝条间距要保持20厘米,这样透光透气,果子才能长得好。”在距离县城40千米的杏河镇,一场特殊的“春耕课堂”正在田间地头展开,县果业局技术专家杨文政蹲在果农白世光的果园里,手把手传授花前修剪技术。白世光捧着修剪下来的枝条笑着说:“专家把技术送到地头,今年的收益差不了。”
在县城北部的老旧小区,“净桶行动”正在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城管执法局的志愿者手持高压水枪清洗垃圾桶,保洁员王大姐边擦洗边说:“现在大家都自觉分类投放垃圾,居住的环境越来越舒心了。”
守正创新:文明实践的志丹探索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统筹下,志丹县创新构建“3+X”志愿服务体系:以理论宣讲、文化惠民、社会治理为三大主线,延伸出法律援助、健康义诊、科技助农等特色服务,推动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这种模式在实践中结出累累硕果——“文明大篷车”项目获评全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在乡村振兴一线,“技术下乡”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在双河镇张畔村果园,技术员同玉边示范石硫合剂熬制边叮嘱果农:“熬制时要不停搅拌,浓度掌握在波美度20度左右。”村民左怀智感慨道:“以前果树管理全凭经验,现在有技术员指导,心里有数了。”
向善而行:凡人微光的璀璨星河
在志丹县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红马甲”的身影。供水公司的女职工清晨清扫水源地,用清澈甘泉守护万家健康;疾控中心的巾帼骨干坚守疫情防控一线,构筑免疫屏障;城市管理执法局的志愿者清洗垃圾桶,用“绣花功夫”扮靓城市容颜。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市场监管局的执法人员化身“移动课堂”,教群众辨识假冒伪劣商品,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
在这些温暖的画面中,既有耄耋老人的善举:退休教师义务辅导留守儿童,老党员自发组建“银发宣讲团”;更有年轻人的担当:退役军人组成“雷霆”志愿服务队,为保洁工人送早餐的“微公益”。正如“红都暖心公益协会”志愿者单福全说:“雷锋精神不是刻板的教条,而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明基因。”
当春日的暖阳洒满山川,志丹县的学雷锋活动已升华为全民参与的文明实践。从田间地头的科技助农,到社区庭院的法律咨询;从校园课堂的思政教育,到网络空间的正能量传播,雷锋精神正以多元形态融入百姓生活。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小城,用实际行动证明,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它将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永恒光彩,照亮新时代的奋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