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起县羊肉剁荞面行业标准评估现场 本报讯(记者 方大燕 通讯员 温巧莉 杨卫星)擀面杖敲出欢快节奏,剁面刀剁出细密鼓点。眼中无面,人刀合一,现场最抓眼球的要数剁面绝活——师傅们手握大刀,手起刀落间,案板上的面团转眼变成细如发丝的剁荞面,引得围观群众直竖大拇指。现场工作人员从荞面粉选材到肉汤料配比,把每道工序都量化成了硬指标。
3月30日,吴起县羊肉剁荞面行业服务协会、非遗传承人行业标准评估现场热火朝天,3位师傅正在上演“真功夫”。原来,吴起县市场监管、商务、文化、就业等多个部门联合出手,要给这道香飘千里的地方美食“立规矩”。
“这次定了标准,连小菜搭配都有讲究。”吴起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炬堡端着刚出锅的羊肉剁荞面介绍。经过整天“比武”,师傅们不仅比试了手速,还集体商量出从和面、剁面到炖肉、熬汤的整套规范,标准制定后,这本“操作指南”就会发放给全县30多家羊肉剁荞面馆。
近年来,吴起县将百年技艺“羊肉剁荞面”进行着力打造,2015年入选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被认定为陕西省劳务品牌,2024年“吴起羊肉剁荞面”更在陕西省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殊荣,被授予“剁荞面之乡”称号。
要说这碗面有多火?县里现在光专业剁面服务队就有13支,服务范围扩展到了内蒙古、甘肃。最让人高兴的是,1000多名群众靠着这手艺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不少师傅带徒弟还带出了“连锁效应”。“去年我光卖羊肉剁荞面就赚了9万块钱。”谈及收益,剁得一手好荞面的宗小玲笑得合不拢嘴。
“媳妇强不强,先看荞面剁得长不长;媳妇利不利,就看荞面剁得细不细。”这门曾评判女性茶饭的技艺,通过“婆传媳、母传女”代代延续,现在这张新名片正以品牌建设之姿,从农家灶台走向全国舞台。如今走在吴起街头,羊肉的香气混着剁面声,这碗“万里长征第一面”,正带着乡亲们奔向更红火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