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节,陕北人除了要祭祖、扫墓、踏青外,还有一场最隆重的传统风俗,就是捏面花。这场延续千年的民俗,不仅承载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与缅怀,更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
黄陵面花 礼祭初祖
随着乙巳年清明节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的临近,连续6年为公祭制作面花贡品的迂平,又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准备工作。
“面花是‘指尖上的非遗’,每到清明,群众都会用面粉制作成栩栩如生、精巧细腻的面花,来祭祀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黄陵面花县级非遗传承人迂平一边捏面花一边说道。
面花制作工序繁复,要经过和面、发面、捏塑、蒸制、上色等多道工序。尽管已多年为清明公祭制作面花贡品,但迂平仍是提前半个月时间便开始精心构思,力求在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一块面团,在她灵巧的双手中几番揉捏、塑型、点染,便幻化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迂平制作的用于祭祖的贡品面花,是黄陵面花中造型最多样、制作最复杂、技艺要求最高的作品,小到纤羽毛发,大到花瓣鳞甲,无一不精巧细致。
迂平介绍说,今年,她制作的清明公祭贡品面花共两套八件,包含二龙戏珠、灵狮猛虎、百鸟朝凤、万紫千红作品。一套坚持传统的贡品面花做法,另一套在龙虎花鸟的造型上有创新表现,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黄陵面花历史悠久,在一代又一代守艺人的接力传承中,面花的制作技艺不断发展,不仅保留了古老深厚的文化内涵,在造型与色彩方面更加丰富多样,展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精心制作 花馍热销
在延川县供销社院内的老干家手工馍店,该店负责人程海伟最近正在忙着制作花馍。
只见程海伟和店里的工作人员围坐一圈,有说有笑,身边放着蒸花馍用的剪刀和梳子等工具。他们将发好的面团进行搓、捏、挑、扭、剪、压,不一会儿工夫,一个个花馍就呈现在眼前。只见花馍形状各异,有的憨态可掬,有的体态丰腴,有的纤巧轻盈,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随后,花馍就要上锅蒸了。大概半小时后,热气腾腾的花馍就出锅了。一个个花馍被摆放在篦子上晾凉,再进行染色。程海伟一边指着花馍一边兴致勃勃地介绍着,抓髻寓意心灵手巧,老虎造型寓意活蹦乱跳,花篮寓意着长命百岁……
“清明节马上到了,我们每年都要制作花馍。”程海伟说,“我们用老酵面发面,再用纯碱面打碱,每道工序都非常细致,蒸出来晾干后就可以卖了,最近销售得特别好。”
居民刘女士正好前来购买花馍,她表示,小时候就有清明节吃花馍的习惯,特意前来购买一些。“花馍不仅承载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与缅怀,更展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与丰富内涵。”刘女士说。
巧手捏面花 共话邻里情
4月2日,在清明节来临之际,宝塔区南市街道宝元社区组织辖区居民及志愿者,开展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捏面花活动,为传统节日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文化色彩,引领居民以文明、环保的方式度过清明。
当日上午,社区活动室里热闹非凡,志愿者们早早就位,桌上摆放着剪刀、梳子、擀面杖等工具,居民和志愿者迅速行动起来,面粉在她们手中不断翻腾。揉、捏、切、揪、压,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转眼间,面团在指尖神奇地变换形态,萌态可掬的小兔子、娇艳欲滴的花朵纷纷“诞生”。现场欢声笑语,大家一边交流捏面花的心得,一边展示自己的成果。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手工技艺的切磋,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居民们在亲手制作面花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宝元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社区将持续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民俗文化的种子在居民心中生根发芽,构建更加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同时,社区也希望通过这类活动,引导居民告别旧俗,以更环保、更安全的方式缅怀先人,营造文明、绿色的清明新风尚。
(记者 姜顺 李欢 任琦 通讯员 赵文峰 曹海军 孙婷 康烁 王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