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记者走进子长市余家坪镇禾草沟村闫刚刚的大棚内,红彤彤的“普罗旺斯”番茄挂满枝头,翠绿的豆角藤蔓缠绕生长,绿油油的白菜整齐排列,棚农忙碌采摘的身影与大棚内的盎然春意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
闫刚刚承包了村上10个大棚,分别种植了白菜、豆角和西红柿。两棚西红柿预计产量能达到4.5万斤。目前,头茬“普罗旺斯”西红柿已经成熟上市,工人们正忙着采摘、装箱、销售。
“通过精细化管理,一棚能产2万斤左右,1.5万斤能达到商品果标准。”闫刚刚高兴地说,好产品有好销路,这些西红柿主要送往水果超市销售,批发价每斤在3.5元至4元。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闫刚刚是村上引进的技术带头人,毕业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2008年9月开始返乡种大棚,在大棚水果、蔬菜种植和销售上积累了丰富经验。
禾草沟村党支部书记李润红介绍,该村的10个大棚建于2021年,最初由村里管理了两年,但由于缺乏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产量上不去,效益跟不上。去年10月份,村里决定以每年5万元的价格将大棚承包给闫刚刚,希望通过引入专业种植能手,采用精细化管理,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双提升。
“现在有村民来大棚边打工边学习种植技术,也有人跟我一起种大棚。”目前,闫刚刚长期雇2名村民管理大棚,与此同时,在蔬菜的种植和采摘等重要节点,他还临时雇用其他村民,一年下来能为村民带来8万元左右的务工收入。
“前段时间来这里种豆角,这几天来除草,一天能挣100块钱,管一顿饭,还能就近照顾家,学种植技术,挺好。”在大棚里务工的村民郝雄英笑着说。
人才“活水”,滴滴落在最紧要处。跟着闫刚刚的节奏和管理方法种大棚,郝雄英等务工人员学到了精细化管理大棚的流程和方法。比如什么温度下放风、什么湿度下浇水、什么情况下采摘等,每一个管理小问题都关系到蔬菜的品质和数量提升。
闫刚刚说,如果农户有意向,自己会和大家合作联营,并给他们作技术指导,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产品统一售卖,提高竞争力。
“闫刚刚的技术很到位,种的豆角和西红柿长势很好。村民在这里打工,既能挣钱又能学到技术。以后技术学好了,自己也能发展大棚。我们还将引进更多技术带头人,带领村民一同发展致富。”李润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