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大地上,孕育出了一种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陕北民歌。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之中,承载着陕北人民千百年的历史、情感与智慧。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黄土地上的文化瑰宝正面临着诸多传承挑战。
陕北民歌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陕北地区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不少与音乐、歌唱相关的元素,这表明陕北民歌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在漫长的岁月里,陕北人民在田间地头、窑洞炕头,用歌声抒发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劳动时,他们唱着号子,以协调动作、振奋精神;爱情来临时,他们用婉转的情歌倾诉衷肠;逢年过节,人们又唱起欢快的秧歌调,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陕北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它的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上句起兴,下句点题,歌词多以反映爱情、劳动、生活等方面为主,如“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简单的歌词,却将陕北男女之间那种羞涩又真挚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曲,像《赶牲灵》,生动描绘了赶脚人在崎岖山路上奔波的情景,展现了陕北人民勤劳质朴的品质。陕北民歌中还有许多歌颂革命的歌曲,在革命年代,这些歌曲鼓舞了无数人的斗志,成了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如《东方红》,从陕北的山沟沟里唱响,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不朽的经典。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鲜明。其旋律高亢激昂、自由奔放,音域跨度大,常常使用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式,以表达强烈的情感。这种独特的旋律风格与陕北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黄土地上沟壑纵横,人们在劳作时,为了能让远处的人听到自己的声音,便放开喉咙歌唱,久而久之,形成了这种高亢嘹亮的风格。在节奏方面,陕北民歌较为灵活,常常根据歌词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变化,没有固定的节拍限制,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其歌词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量运用方言土语,使得歌曲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域风情,如“瞭”“圪梁梁”“硷畔”等词汇,让人一听就知道这是来自陕北的声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陕北民歌正面临着严峻的传承挑战。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陕北民歌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流行音乐、网络文化等以其时尚、便捷的特点迅速占据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更容易被流行文化所吸引,对陕北民歌缺乏了解和兴趣。在陕北的一些农村地区,曾经随处可闻的民歌声如今也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离开家乡,传统的民歌文化失去了传承的土壤。
传承人才的匮乏也是陕北民歌面临的一大难题。培养一名优秀的陕北民歌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专业的训练,而且民歌演唱的经济收益相对较低,这使得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投身到陕北民歌的传承事业中来。目前,陕北民歌的传承主要依靠一些老一辈的民间艺人,但他们年事已高,后继无人的状况日益严重。一些珍贵的演唱技艺和曲目,如果不能及时传承下去,很可能会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消失。
此外,陕北民歌的保护和传承还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开展民歌研究、举办民歌活动、培养传承人才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由于陕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政府在文化保护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民间资本又难以进入,这使得陕北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举步维艰。不少民歌资料得不到有效的整理和保存,一些民歌演出团体也因资金不足而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为了保护和传承陕北民歌这一文化瑰宝,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政府应加大对陕北民歌保护和传承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用于民歌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以及传承人才的培养和民歌活动的举办。同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陕北民歌的保护中来。
在教育方面,应将陕北民歌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增加陕北民歌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陕北民歌的兴趣和热爱。在高校开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专业的研究和传承人才,为陕北民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陕北民歌的传播方式,通过网络、电视、新媒体等平台,广泛传播陕北民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艺术形式。例如,制作陕北民歌的音乐视频、纪录片,在网络上进行推广;举办线上民歌演唱比赛、讲座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陕北民歌作为黄土地上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是陕北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目前面临着诸多传承挑战,但只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就一定能够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陕北民歌的旋律永远在黄土地上回荡,在中华大地上传唱。
(作者单位:宝塔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