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色。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兴学习之风,开创了党内学习的优良作风,通过普遍深入的学习,深刻剖析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破除了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学风,提高了在职干部运用马列主义的水平和能力。1937年12月至1944年3月,陈云担任中组部部长。其间,他组织中组部机关干部成立了学习小组,学习马列原著和毛泽东的著作特别是哲学著作,坚持了近5年,取得了显著的学习成效,多次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表扬。后来,中央总结推广中组部机关的学习经验,制定了《关于干部教育的决定》,从而推动了全党干部的理论学习。中组部机关当年学习的窑洞也因此被称为“窑洞大学”。
中组部“窑洞大学”的由来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发出“希望从我们这次中央全会之后,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的号召后,学习竞赛在全党有组织地开展起来。1938年12月25日,延安《新中华报》发表《一刻也不要放松了学习》的社论,号召全党广泛开展学习竞赛。1939年2月17日,为了加强对学习运动的组织领导,中共中央成立干部教育部,以张闻天、李维汉为正、副部长。3月,中央干部教育部制定了《延安在职干部教育暂行计划》,规定延安4000多名在职干部编班编组,其中甲类837人、乙类2255人、丙类968人,要求坚持每日两小时,并制定了初级、中级、高级班的学习课程和学习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组部的“窑洞大学”应运而生。
在“窑洞大学”学什么?
陈云在中组部组织的学习,以领导干部为骨干,正式参加者有部长、秘书长、正副科长等。这所“窑洞大学”就设在中组部机关的窑洞里,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没有专职教师讲课,除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外,没有开设其他课程。陈云根据他先学一步的经验,提出来要坚持一本一本读马列原著和毛泽东的著作。他说,要将现有的主要教科书一本一本地读,既不懈息,也不用着急,一步一步来。他认为读书要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首要任务是“读懂”,指出“要读就读懂,不要一知半解。”因此,在“窑洞大学”里,中组部的领导干部们先后自学了当时延安能找到的一切马列原著,包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政治经济学》《哲学概论》等,部分同志还通读了《斯大林选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等。
在学习中,陈云十分注意反思和总结。对于过去革命中屡犯错误的原因,他反复思考,但一直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到达延安以后,他曾3次向毛泽东请教,毛泽东认为,过去的错误主要是马列主义水平不高,思想方法不对头,并建议陈云应该读点哲学著作,学点唯物辩证法。按照毛泽东的意见,陈云与中组部的同志们开始深入学习并研究哲学,他还特别强调:“这件事比什么都重要。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这一时期,陈云带领大家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这些著作的学习对于启发干部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窑洞大学”怎么学?
当时的延安,条件十分艰苦,物资极度匮乏。在中组部的“窑洞大学”里,不仅没有专职教师,也没有专业授课场地,学习的方式主要以个人自学为主。首先是领导干部一本一本读原著,在自学中弄懂原著。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讨论,形成互教互学的局面。部机关干部每周要讨论一次,由一个或两个同志准备好论题,先作发言,讲讲这一段、这一章学习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讲了什么,然后大家展开讨论,逐一发表个人见解,以达到互相补充、互相启迪的目的。除了自教自学、互教互学之外,中组部偶尔也请辅导员来进行辅导。毛泽东的哲学秘书辅导过哲学,吴亮平辅导过《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柯柏年辅导过《共产党宣言》,王学文辅导过《政治经济学》。这些辅导员在延安都是很有名的,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他们的辅导,既帮助大家正确理解经典著作,又注意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家各抒己见,形成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陈云为了组织好中组部机关的学习,在定下学习方法和制度以后,重点就放在了抓落实上。为了让同志们能坐下来学习,陈云规定,早上吃饭早一点,9点以前不办公,集中这个时间学习,谁也不准占用这个学习时间。这个规定看上去好像有点武断,但却是符合实际的。当时的延安没有什么交通工具,马匹也很少,大多数人外出办事要靠步行。而从城里出来到中组部机关办事,至少要步行个把钟头,一般走到这里,往往是9点以后了,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不但没有影响部外来的同志办事,还保证了干部们的学习。
在“窑洞大学”学到了什么?
“窑洞大学”坚持5年的学习活动,学习效果非常显著,使学员们受益终生。1940年,延安举行的第一个“五五”学习节上,中组部被评为了“模范学习小组”。多年以后,“窑洞大学”的学员们谈及这段学习经历时,感触颇深。中央纪委原第二书记王鹤寿表示,通过学习,看问题更全面了。遇到问题,就会从各方面去考虑,既考虑这一面,又考虑那一面,全面考虑问题,这在工作上是很有用的,对他帮助很大。
参加过学习的袁宝华同志回顾说:“50多年前延安火热生活历历如昨,峥嵘岁月难以忘怀,迄今思之仍令人神往。回忆陈云同志的教诲如沐春风。那段理论启蒙学习,为今后一生的革命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是极为可贵的,可以说是造就了一代人。”
曾担任过陈云同志秘书的刘家栋说:“在那难忘的五年学习中,我参加了4年。这4年,为我今后的一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几十年风风雨雨的坎坷政治生涯中,我所以能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忠贞不渝,对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不移,一生中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解决问题,都与在延安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有着直接关系。这真可谓:受益匪浅,终身受用。”
(作者单位:陕西延安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