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也是享誉全国的古树名木之乡。黄帝陵所在的桥山古柏群现存古柏8.6万余株,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柏群。全县现有古树群14个,散生古树233株,其中特级古树13株、一级古树37株、二级古树71株、三级古树111株、名木1株,全国5棵5000年以上古树中,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3棵在黄陵县。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历尽风雨沧桑,这些“有生命的文物”形成了独特的绿色景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保护古树名木,既是对历史负责、对自然生态负责,更是在给子孙后代“留根”。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全民“共抓大保护”的意识不断提升、氛围日益浓厚,我们要全力守护好荫蔽百年、代代相传的“一抹绿”。在保护好这些古树名木中,让绿色乡愁“有枝可依”。
让古树名木青春永驻,要在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保护上下功夫。这几年,延安建立“一树一档”,实行“一树一牌”,落实“一树一养”,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并完善古树名木认定、迁移、死亡注销等有关程序,形成了全流程、全周期、全链条的保护体系。从《森林法》《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到《延安市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十条措施》,再到村规民约,我们既要对破坏古树名木的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也要通过行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宣传进行全民普法,倒逼社会各界依法履行对古树名木的保护责任。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网格化队伍、专业化力量、智能化手段,在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防范、生态环境治理等上持续发力,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科学的保护体系。
每一株古树名木的背后,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留下了城乡发展进步的印记。一方面,要提升古树名木的多重价值。围绕乡村振兴、绿色延安建设,以古树名木为支点,建设一批文旅项目,打造一批特色景点,让更多人了解古树名木的生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和经济价值;另一方面,要讲好古树名木的历史故事。古树名木是文化记忆的记录者、讲述者,每一株古树名木都有风景、有人文、有故事,要善于挖掘整理,串联历史文脉,与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等串珠成链,让绿色乡愁“有枝可依”、文明记忆亘久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