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0日
兰军霞:用心点亮爱与希望之光
记者 贺秋平 通讯员 李文振
    ● 兰军霞(左二)正在指导年轻药剂师进行中药调剂

  “嘘寒问暖、送药送菜……兰大夫就是我们老两口的‘亲闺女’哩!”提到结对帮扶自己的宜川县中医院药剂科主任兰军霞,李刚和老伴付群芬连连感慨道。
  “李叔,最近婶子身体感觉好些了没?有没有去医院复查?有些日子没来看你们了,心里牵挂得很。有啥困难就说,我们尽力想办法给你们解决……”近日,兰军霞和同事再次来到结对帮扶对象李刚、付群芬家,她关切的话语,让两位老人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你们工作这么忙,还专门来看我们,心里又高兴又觉得过意不去。”见到兰军霞,李刚说话的声音有些颤抖,他没忘记,当初要不是兰军霞的坚持和奔波,现在他们的生活一定更加艰难。
  原来,73岁的李刚和72岁的妻子付群芬一直居住在宜川县城虎头山半山腰的窑洞中,因妻子付群芬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生活长期不能自理,起居全靠老伴李刚照顾,两口子没有收入来源,生活十分艰苦。
  2024年,随着“双微”工作深入开展,兰军霞通过“在职党员进社区,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活动,走进了李刚和付群芬两位老人的生活中。
  兰军霞至今犹记得第一次去李刚家走访时的情景。从大路到李刚家需要走5分钟的缓坡路,两岁时患小儿麻痹症造成右腿肌肉萎缩行动不便的兰军霞在同事的帮助下用了13分钟。
  听说有中医院的干部结对帮扶自己,李刚老人满眼感激。兰军霞回忆说,在我们互相了解交流时,老人突然小心翼翼地问我:“兰大夫,能不能麻烦您先帮我看下老伴的病咋样了?”
  “情况很不乐观,怎么不早点去大医院治疗呢?”兰军霞问。
  “年龄大了,家里条件也不好,再说我们也不识字,医院里大得很,去了哪里也找不到……”李刚老人的话,让见惯了生老病死的兰军霞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
  自此,兰军霞有了一个定点、长期且须上门服务的“患者”,李刚老两口有了一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女儿”。
  送医问药、量血压测血糖、买菜买衣服、换洗被褥……随着来往次数越来越多,兰军霞与两位老人的心越来越近。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双微’工作给我送来这么贴心的好闺女,家里有个啥事都操心,让我和老伴的生活有了光。”李刚老人握着兰军霞的手,热泪盈眶。
  结对帮扶中,兰军霞是李刚夫妇知冷知热的“好闺女”。日常工作中,兰军霞也是患者健康的守护者。
  走进宜川县中医院药房,只见药柜沿着墙壁摆放,药架上、药斗里存放着800多种药品,整洁有序。“虽然药品多,但是我们做习惯了,哪种药放哪里,有多少种剂量、规格、包装等,我们都牢记在心,所以配药速度也快。”兰军霞说。
  从业30年的兰军霞深知,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和炮制方法都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她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一张处方上要抓取的药剂种类和数量都准确无误。
  一张小小的处方到底会经历多少次审核才会完成它的使命?答案是双人“四查十对”“过三关”。
  “第一关,窗口审方药剂师接到患者处方后,首先要核查处方中的临床诊断和用法用量;第二关,核对药剂师调配药品时,进行第二次核查:包括辨别药品性状、查对配伍禁忌;第三关,窗口审方药剂师向患者发药品时,进行第三次核查:包括患者科别、姓名、年龄以及药品、剂型、规格、数量等。”兰军霞告诉记者,在药房配药时除了讲究速度快之外,还要避免拿错药,所以在工作时一定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每天都要记录用药量和库存量,然后根据医生需求、药房情况进行采购,确保药品齐全,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细心、耐心和精心。
  “医院每天来取药的病患多,最高峰一天取了600多剂中药饮片,大家也是加班加点,没有丝毫懈怠。”兰军霞说,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能够帮助病人,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她希望能够做一名中药文化的传承者,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科学。
  药房是辅助科室,不像医生护士那样直接面对病人,但在给病人发药的时候也会跟病人接触。“有些年纪大的患者对药物的使用不太清楚,我们就耐心给他们讲解,遇到比较急躁的患者时,我们选择先稳定患者的情绪,再耐心地为患者解释原因并且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并肩作战共同应对疾病。”兰军霞说。
  四季更迭,时光流转,始终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一腔热忱。“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该做的事,尽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未来,我还会继续力所能及地帮助困难群众,精益求精地服务广大患者,用心点亮爱与希望之光。”兰军霞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