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坡的褶皱里,生活的故事总在悄然上演。在延安的街头巷尾,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每日迎着晨曦,骑着那辆半旧的电动三轮车,忙碌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他叫杨有义,一位从榆林清涧走出来的普通人,却用他的勤劳、乐观、善良,书写着充满力量的人生篇章。
清涧,这片承载着陕北厚重历史与独特风情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信天游,也铸就了杨有义坚韧不拔的性格。在清涧老家,杨有义是黄土地上的忠实守望者。以往天刚蒙蒙亮,他便扛着锄头走向田间,夕阳西下,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那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他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艰难的岁月里,他不仅养育了自己的4个孩子,还主动承担起赡养自家亲戚的责任,他深知亲情的珍贵。在清涧的日子里,亲情与土地,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2001年,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杨有义告别了熟悉的黄土地,来到了志丹。初到志丹,这座陌生的县城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自己的双手,杨有义开启了新的奋斗旅程。白天,他蹬着三轮车穿梭在志丹的大街小巷,接送乘客,赚取微薄的收入。烈日炎炎下,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寒风凛冽中,他的手脚被冻得通红。但他从未抱怨,每一次接送乘客,都带着真诚的笑容。
夜晚,当城市逐渐安静下来,杨有义又开始忙碌了起来。在他家馒头店狭小的厨房里,和面、发面、蒸馍,热气腾腾的馒头,是他对生活的另一份期待。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诚信经营,馒头店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后来,他索性一门心思地经营馒头店,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准备,一直忙到深夜。在志丹的18年,他凭借自己的双手,不仅养活了一家人,更在这座红色小城留下了奋斗的足迹。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有义随儿子们来到延安生活。本可以享受悠闲的晚年时光,但他却闲不下来。每天清晨,他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捡废品。在旁人眼中,这或许是一份又脏又累的活,但在杨有义看来,这不仅是一种增收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他说:“这些废品攒一攒,能卖不少钱,还能为环保出份力。”如今,他每月靠着捡废品和200多元的养老金,生活过得简单而充实。
杨有义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孩子。他的4个孩子都非常勤劳和善良,现在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让他非常安心。
闲暇时光,杨有义会坐在院子里,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他感慨地说:“生活虽然苦,但只要努力,就会有希望。”他的话语中,没有对生活的抱怨,只有对未来的期待。
杨有义的故事,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勤劳、乐观、善良的真谛。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有无数像杨有义这样的普通人,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也是时代的见证者。
“现在大家的生活都过好了,不像过去那样,但是年轻人还是要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杨有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