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陕北大地,微风中依然夹杂着丝丝寒意。欢快的延河水伴着我们火热的心情一路向东,车窗外一闪而过的山峦草木,早已按捺不住性子,星星点点地开始探头露脸。粉色山桃、白色山杏、黄色连翘悄悄绽放,为夹道两岸山坡点缀起一道道明快的色调。
山回路转,车子盘旋北上,驰入了佛光村的塬面。狭窄的视线豁然开朗,眼前猛然凸现出另一番的景象,佛光村路边梨园枝头的花蕾,已然齐刷刷地绽放开来。原野上盛开的一朵朵雪白梨花,犹如在黄土地上铺就了一片片洁白的锦缎。一阵微风吹过,一股子清冽的花香扑面而来。梨花洁白强胜雪,蜜蜂闻香闹阳春,放眼整个佛光村塬上,俨然变成了一片花的海洋,好一派素雅的人间妙景!
佛光村头新建的广场上,彩旗飘飘,锣鼓喧天,一颗颗亮红色的大气球,高高地升向天空。佛光村的“梨花节”,就在春天脚步还蹒跚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隆重登场了。
“佛光村”这个蕴含佛意的村名,由来已久,最远可以溯源到宋、金年间。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以前佛光村东,曾有一座塑有金身的佛家大庙。当时占据此地的大金朝廷,信奉崇拜佛教。奉旨建庙的金朝官员,取意金身大佛的“佛光普照”,就将村名叫做了佛光村。后来战乱纷争,朝代更迭,宏大的庙宇和大佛也毁于一旦。现代兴修水利时,只挖出了一大堆庙宇破瓦残砖,再就只剩下这个富有禅意的古老名。
佛光村在清朝时曾有多家财主。记得七、八十年代时候,那些陈旧破败的高门古宅、石狮门楼内仍有人居住;也有留存着几处残垣断壁的小庙祠堂,戏台门楼矗在村庄中央。再到后来,地处贯通秦晋的延马公路边,摇摇欲坠的佛光村古迹,在一片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中,全被一刀切拆除,空留下一丝感叹古村落命运的遗憾。
不过,佛光村塬宽地广,黄土层深厚,自古就是农耕富饶之地,又处在通往古镇安河、黄河马头关渡口的要道上,多年来一直是当地有名的大村庄。就是在最困难的上世纪60年代初,佛光村村民也从未断过粮,没有人出门讨过饭。周围村庄曾还有过“嫁女就嫁佛光汉”的说法,这也是过去老百姓对佛光村的认可。可是,优越的土地条件,却无形中造就了村民们“小富即安”小农意识。佛光村人一度原地踏步、不思进取,还有人养成了好赌的坏习惯。于是,佛光村这个古老的富裕村庄,后来曾一度踯躅不前、发展缓慢。
上世纪九十年代,佛光村被安河乡政府,选为发展农村经济的示范点,建设千亩梨园基地。乡政府发动全乡劳动力出民工,闹腾腾举全乡之力,栽植了大量黑梨、砀山梨等高产品种。只可惜当时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梨园的品种选择上也有问题,从而导致了佛光村梨园经济,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直到近些年,佛光村才逐渐从市场中摸索出了经验教训,加大了对梨子品种改良换代和质量管理,注册了“佛光酥梨”品牌。千年古村佛光,终于因酥梨而兴,因梨花而火,在新时代明媚的春天里,重新焕发出靓丽的青春。这个以白姓居多的古村落,好像在冥冥之中,早就印证了今天的这场洁白梨花之缘。
去年的春天,延长县罗子山镇政府在佛光村策划举办了首届“梨花节”。虽然只是进行小的试探,未曾想还是低估了新时代下人们对花香的气息、美景的追求、春天的盼望热情。千亩梨花向阳开,万里佳人闻香来,佛光村小小的“梨花节”通过抖音快手,网络图片,诗词文章公众号及各种现代传媒宣传,竟然不经意一炮而红。塬宽地广,屋舍俨然,有良田酥梨之属的佛光村,借机又挖掘打造出千年古村落的佛光村史馆,赋予千亩酥梨的文化属性品牌。秋天“佛光酥梨”大丰收,全国各地客商纷沓而来,更将延长县“酥梨之乡”的名头镶上了一道金边。
今年春又到,延长县将“佛光村梨花节”升级为“延长县梨花文化旅游节”,广邀社会各界文化人士参与活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举办歌舞、戏曲、秧歌、马拉松、旗袍走秀、摄影剪纸、书法诗词等节目大赛。许多闻讯前来的商贩,五金日杂、农用物资、工艺产品,竟将偌大的佛光塬上,挤得满满当当。乡村大舞台,梨花节为媒,宛如召开一场盛大的物资文化交流大会。
一时间,佛光枝头春意闹,家家户户迎贵宾。佛光村竟变成市民踏春休闲度假,看戏采买的打卡地。且要比以往城乡召开庙会、举办社火都热闹了许多倍。农民心底积存的陈旧思想,就在这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移风易俗,扎下了新根,发出了新芽。真不知是这喧闹的佛光村梨树枝头,重新焕发出了农村经济青春的活力;还是这乡村文化振兴的春风,又吹醒了古老的佛光村!
春风徐来轻拂面,梨花遍开佛光村;文化搭台经济兴,乡村阵阵春意浓。这一切,都是以“梨花节”的名义,古村复兴新农村,创出一片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赞曰:
千亩梨花秀成林,
老树枝头织素锦;
古村佛光谱新篇,
春风浩荡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