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9日
明·文武兼备王邦俊
  王邦俊(1546—1616),字虞卿,号壶岭,富县人,祖籍江宁(今南京市江宁区)。明初,曾祖父王清远赴陕北出任神木县令,任职期满辞官,先徙居于保安县(今延安志丹县),后举家人迁往鄜州落籍于此。
  祖父王凤仪,字应韶,号乐舜,以贡生入国子监,后隐居柳池原,打造了务农所用的十二把锄头,并言“十二锄傲王侯,岂能为折腰吏邪?”“岁丰贮粟,饥则散食贫者,丰则收之,有不偿者不问也。”“遇亲友欲具馔(做上好的饭菜),即辞,起不少留。亲友待以常食(家常饭),即留,欢甚。”家中“无完衣丽饰,庐舍不蔽风雨,充然有余乐也。”王凤仪为人洒脱、安贫乐道,终生未出仕。父亲王澜,字汝观,曾任富平训导,娶四川参政、鄜州乡贤宋宜之女为妻。
  王邦俊自幼聪敏,能够过目成诵、对答如流,与当时的文人学士广结友谊。隆庆元年(1567),进士出身的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冯舜渔(一作冯友渔),陕西按察司佥事、河西兵备官(后任延绥都御史)巡视鄜州,见到年仅二十岁的王邦俊,惊叹“此人非池中之物,应乘祥云飞去”,当即破例收为弟子。王邦俊长期随师进修经术,研习兵法,学业精进,文武兼备。万历元年(1573)考取癸酉科乡试举人,次年高中甲戌科进士。初任正七品的四川重庆府推官(知府之副佐),历任兵部掌理舆图(地图)、武官考核的职方清吏司(简称职方司)主事、兵部主理武官选拔的武选司员外郎(均从六品),湖广按察司佥事(正五品)等职。由于长于兵事,又先后担任山海关外辽东宁前兵备、广宁兵备。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十余年,王邦俊身心疲惫,疾病缠身,于是托病辞官回乡。养病期间,于万历十三年(1585),精心编纂了首部《鄜州志》并为之作序,提出“域地、建置、食货、秩官、人物、祠宇、记异、艺文”为修志八纲的编纂理论,多为后世修志所取道。万历十五年(1587年)八月,王邦俊起复为山东按察司佥事(正五品),分理整饬宁前兵备,并兼管屯田、点闸事务。
  自唐五代以迄元明,播州(遵义古称)长达七百余年实行世袭土司制,到了明万历十七年(1589),第二十九代土司杨应龙发动叛乱,明军进剿十年未能平息。万历二十七年,朝廷遣前都御史李化龙为兵部侍郎,总督四川、湖北、贵州三省二十余万大军平叛。又起用王邦俊为贵州兵备道(正四品),协助贵州总兵童无量平叛。此时王邦俊已经五十出头,老母九十三岁,为尽人子之孝,王邦俊上表辞任,神宗不允。于是,他泪别老母,日夜兼程,跋山涉水数月之后到达任所,驻扎河渡关(又作可渡关,在今宣威市杨柳镇政府所在地)。万历二十八年正月至六月初,明军兵分八路大举进剿,六月六日,攻破叛军老巢海龙屯(今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故城),杨应龙自缢身亡。他率军生擒叛军一千一百二十四人,斩首两万二千六百八十七人,掳获家眷五千五百三十九人,招降卷入动乱的平民十二万六千二百余人,明军大获全胜,播州之乱终告平息。“计出师至灭贼,百十有十四日,八路共斩级二万余,生获朝栋、兆龙等百余人,播贼平。”当年十二月,“献俘阙下,锉杨应龙尸,磔杨朝栋、兆龙等于市。分播地为二:属蜀者曰遵义,属黔者曰平越。”王邦俊在河渡关军务之余,曾作《鸣虫赋》,追叙了跋山涉水,奔赴贵州的艰难之途,抒发浓厚的思亲、思乡之情:“庚子(万历二十八年,1600)六月,余督兵剿播(州),营于河渡,山椒雨过,凉生清夜,寂然篝灯相向,四壁虫鸣,凄其秋也……仆本游子,抱剑辞亲,越商洛之峻坂,涉荆楚之荆蓁,畏简书之孔赫,犯雨露之晨昏,受自春以徂夏,忽薅收之司晨。思亲舍之遥隔,徒结肠而怆神。”
  平定播州之乱后,捷报京都,神宗大喜,调任王邦俊为昌平兵备。昌平时有九陵,由官宦子弟数人驻守,其中一人总领。他们之间相互勾结,作威作福,声势赫然。王邦俊生性耿直,严明法纪,坚守洁冰,不附权贵,引起恶势力不满和嫉恨,常常伺机诬陷但终未能得逞。在昌平任职七年,王邦俊功绩显著。万历三十六年(1608)前后,升任蓟州镇(简称蓟镇)总兵。蓟镇地处北京、天津、唐山、承德之腹心,最大防戍范围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绵延两千华里,为拱卫京师重镇。蓟镇设总兵一人,正二品,协守副总兵三人,参将十二人,游击将军六人,游击十人,守备、坐营官各八人,中军官一人,提调二十六人,万历初实有官兵十二万四千余人,战马四万余匹,居于长城九边重镇之首。俞大猷、戚继光等著名将领都曾在任蓟镇担任过总兵,朝廷派王邦俊出任此职,足见对他的信任与重视。他在任期间,革除弊政,惩腐倡廉,对贪官污吏和不法将领严惩不贷,同时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不准部属收受馈赠,在任期间所辖州县安宁,百姓乐业。任满,转任都察院右监都御使。
  大约万历四十年(1612)左右,王邦俊拟任山东巡抚。明代巡抚虽非地方常设之职,但因安抚治理地方,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即分理行政、司法、军事的“三司”)均受其节制,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每年还要进京议政、奏事,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故而为官场所看重。明代后期,巡抚的任免往往受朝廷朋党门户所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太监权阉。当时的潜规则,以监司官员出任巡抚者,必须馈谢专权太监,王邦俊生性耿直,耻与权阉为伍,说:“官位岂能以贿赂权阉来巩固!”乃以年老身病为由,辞官回乡。
  因仰慕杜子美之名,乃在杜甫羌村故居附近郭家庄置别墅,并书“少陵旧游”四字刊刻于别墅下方巨石之上,每日以写诗作赋、教子课孙为乐。万历四十四年(1616),病逝于家,享寿七十岁。有《诗集》一卷,《征南草》一卷,《鄜州志》二卷流传于世。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