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3日
城市马拉松赛速度也赛文明
余明辉
  近期,全国多座城市纷纷举办马拉松比赛。但有媒体报道,不少马拉松赛道设置凸显地方特色,为城市文旅消费带来新机遇。然而,也有参赛选手反映,部分马拉松赛事设置不合理,乱丢垃圾、随地小便等现象频发,影响参赛体验。
  马拉松赛事中的“不文明现象”并非个案。前不久,2025年苏州马拉松期间,多名选手因随地小便被组委会通报处罚,暴露出部分参赛者规则意识的淡薄。这类行为不仅破坏赛道环境,更损害城市公共形象。杭州2023年马拉松赛事中,志愿者需在补给站后每隔50米设置垃圾回收点,仍发现部分选手将能量胶包装随意丢弃,导致清洁人员需延长工作至深夜。此类现象折射出部分参赛者对公共规则的漠视,将个人便利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马拉松赛事的“狂欢”氛围容易弱化文明约束。当数万人同时涌入赛道,个体行为被群体情绪放大,部分人误将“释放自我”等同于突破规则边界。这种认知偏差在社交媒体传播下进一步发酵,形成“不文明即个性”的扭曲价值观。
  赛事组织方的管理短板是文明失范的直接诱因。以赛道补给站为例,部分赛事因设计不合理导致选手扎堆取水,客观上加剧了垃圾堆积风险。2024年厦门马拉松中,某补给站因垃圾桶数量不足,选手将纸杯丢弃在绿化带内,形成长达百米的“垃圾带”。
  此外,现有赛事规则对不文明行为的惩戒力度不足。尽管《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选手需遵守公共秩序,但实际操作中多以劝导为主,缺乏刚性约束。反观一些国际赛事,对乱丢垃圾者处以终身禁赛,或通过电子监控与志愿者联动,实现不文明行为“零容忍”。
  破解马拉松文明困局需多管齐下。技术层面,可实施“零废弃”举措,通过可降解水杯、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站等设施,减少垃圾产生。2024年无锡马拉松中,赛事方引入AI监控系统,实时抓拍不文明行为并推送至选手手机,有效降低违规率。制度层面,需构建“预防-监督-惩戒”全链条管理体系。上海马拉松自2023年起实施“黑名单”制度,对3次以上违规者永久取消参赛资格;深圳马拉松则通过“文明积分”系统,将选手行为与未来报名资格挂钩,形成正向激励机制。此外,还要推动文明价值观的深度渗透。杭州马拉松通过“城市文明大使”计划,邀请市民代表参与赛事筹备,强化“城市主人翁”意识;成都马拉松则将“垃圾不落地”纳入选手宣誓内容,实现从“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转变。
  马拉松赛事的文明命题,本质上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微观投射。当选手在赛道上奔跑时,他们不仅是运动员,更是城市文明的代言人。北京马拉松志愿者曾发起“微笑接力”行动,用3000次弯腰捡拾垃圾的动作诠释文明;广州马拉松选手自发组成“环保方阵”,用行动传递“无痕赛事”理念。这些个体行动汇聚成文明洪流,印证了真正的马拉松精神,不仅在于突破身体极限,也在于守护城市尊严。
  站在城市发展的维度,马拉松赛事已超越体育范畴,成为城市文明的“流动名片”。当选手用脚步丈量城市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一个城市的文明底色。唯有将规则约束升华为价值认同,让文明成为马拉松赛道上的“隐形冠军”,这场全民参与的体育盛宴才能真正实现速度与文明的“双赢”。而这,或许正是马拉松赋予城市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