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玉良在自家书房读书 早晨7点刚睁开眼,黄玉良就打开手机,开启了他一天的听书之旅。“如今看书的时间少了些,但每天几乎有一半的时光都沉浸在听书的世界里。”黄玉良说。
今年71岁的黄玉良是河南许昌人,7岁时移居到洛川,与父亲、弟弟相依为命,那窘迫与贫苦的日子,难以用言语一一详尽表述。然而,自他读到小学三年级,认识了足够多的字后,眼前的世界仿佛瞬间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从泥瓦匠老马借来的《三国演义》被他翻得书页泛黄,诸葛亮的《出师表》更是能够倒背如流。在无书可读的日子里,他竟将《新华字典》逐页细细研读,那些方言土语的用字奥秘,也深深印刻在他的心底。在黄玉良看来,字典里蕴藏着另一个广袤的宇宙,每一个字都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
在读书的过程中,他琢磨出了“三遍读书法”:初次阅读,注重观察字形;二次品读,用心品味书魂;三次研读,深入领悟精髓。
读《三国演义》时,黄玉良先是清晰梳理出群雄逐鹿的脉络,而后为五丈原的秋风潸然泪下,最终将诸葛亮的忠魂凝聚成笔尖的摘抄。读《今古奇观》时,他会折角标记王娇鸾的悲剧,同时在抄本上写下“百年长恨,字字锥心”的感慨。这些独特的读书习惯,让他在贫瘠的岁月里筑起了一座坚实的文学堡垒,也为他日后的创作埋下了伏笔。
参加工作后,黄玉良广泛阅读、厚积薄发,相继创作了许多具有一定思想和艺术深度,且带有浓厚环保主义色彩和人文情怀的抒情散文以及中长篇纪实作品。有多篇诗歌、散文、随笔在《小说月报》《延河》《美文》《中国财经报》《中国会计报》等国家及省级报刊上发表。目前,黄玉良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会员,洛川县政协九、十届特邀文史委员,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黄玉良的书房,不仅仅是他的精神寄托之所,更是女儿黄悦和儿子黄可的文学启蒙课堂。在他的影响下,黄悦和黄可从小就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后来在名校取得了博士、硕士学位,并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读书和写作几乎占据了我的整个生活。”黄玉良说,如今,洛川修建了图书馆,家家户户都不缺书,他希望年轻人能珍惜当下的良好条件,多读书、读好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