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7日
宜川,一座迷人的城
婉晴
  北方的小城,像黄土高原盛开的野菊花一样迷人。而古称丹州的宜川小城,因了那奇水、秀山、古老传说,更增加了几分迷人的色彩。
  “面朝黄土背朝天,九十九道弯的黄河就像一条线。”这条神奇的母亲河,从青藏高原缓缓走来,平稳的脚步,在小城秀丽的美景前惊得打了一个趔趄!这一个趔趄,创造了一个千古奇观,也成就了小城与母亲河一世的渊源。宜川、壶口,这两个名词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驰名中外。
  “壶口”一名,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如“既载壶口,治梁及岐”,虽提壶口却未言瀑布。直到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宜川县志》,才指出黄河壶口“上流宽广,至此收束归槽,如壶之口然,故名。”“千里黄河一壶收”虽是当地的一句俗语,却无比形象地包罗了壶口瀑布壮阔的奇丽景观。
  三月,壶口两岸山桃花开了,漫山遍野,满枝争春。黄河,开河了!湍急的壶口瀑布奔腾咆哮,水雾腾空缭绕,形成了独特的晴空洒雨,彩虹通天的神奇景象。“游人如织画中仙”,壶口瀑布一年一度的“桃花汛”来了!
  此时,倘若你恰好站在壶口瀑布岸边,你所感受到的不仅仅如明代诗人所云:“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你一定在那巨龙升腾、万壑争流的深处,还听到了纤夫浑厚的号子声,大禹凿石的咚咚声,《黄河大合唱》豪迈的歌声,高亢昂扬的斗鼓声……
  时光,在这一刻慢了下来。于是,你的灵魂在浩浩荡荡的黄河奔流中,在咆哮、冲突、飞跃、壶口的图腾中,浴火重生般得以洗礼!
  如果你错过了“桃花汛”,也别懊恼,你可以观赏“壶口秋风”的美景。九至十一月份,雨季刚过时,大浪卷着水泡,奔腾咆哮,烟波浩渺,彩虹灿烂,甚为壮观!明朝陈维潘诗曰“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可谓其真实写照。
  到冬日,壶口又是一种别样的奇观。上游漂来的巨大冰块,如万舟归港,泊于壶口平缓处,冰块相交冻结,冰桥天然合成,人履其上,如走坦途,人们称为“壶口叉桥”,又称“天桥”。飞溅的浪花和弥天的水雾,在两岸岩石和护栏上凝结美丽壮观的冰挂。如雕似塑的冰柱,像珊瑚、像瑞兽、像老翁横卧、像玉女抚琴,千姿百态,晶莹奇巧。瑰丽的冰瀑玉帘下,激流滚滚,涛声阵阵。
  冰壶银川,在阳光折射下色彩斑斓,飞舞的彩虹游移浮映其间,衔玉壶,挽冰瀑,如梦似幻,仿佛童话世界,等你邂逅一场冰雪奇缘。
  群山把小城围了个圈,好像是把小城放在了一个小摇篮里。春风一吹,小草儿从虎头山绿到了七郎山,再绿上了凤翅山头。
  凤翅山,《寰宇记》宜川县:“凤翅山在县南。形象凤翅。县廨宇在其上。”山上牡丹好看,且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到唐宋,宜川所处地域,山沟丘陵无处不有牡丹。云:“昔时盛产牡丹,夏季多开花于野,其花满山,香闻数十里,惜无人培植,土人采以为薪。”读来令人心生向往。不由得想起“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诗句来。我想,穿越至两千年前的凤翅山坡,定会看到一位素衣女子,她采摘的必定不是卷耳而是牡丹。提篮里一朵又一朵的牡丹:一朵是嘘寒,一朵是问暖;一朵是人间烟火,一朵是诗与远方……
  牡丹出丹州,诗文及药典也有记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文中,开篇就说“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十四卷中说“牡丹以色为上,唯山中单叶花红者根皮药尤佳,丹州牡丹根皮入药尤妙。”缘此,今人看牡丹,尤丹州凤翅山牡丹最佳。
  每年4至5月,凤翅山上千亩牡丹园里的50多万株牡丹竞相开放。品种繁多,有单瓣、重瓣、八重瓣等,色彩鲜艳,姿态万千。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宜川红”,这是一种重瓣牡丹,花瓣饱满,色泽亮丽。游人如潮,置身花海,观之、赏之,无不赞叹。若是你赶了早,山上晨雾还未散去,牡丹仙子婀娜缥缈,牡丹花色若隐若现。恰巧,你又穿了一身汉服,带了一台古筝,坐于花丛,纤手抚筝,悠扬婉转。烟雾缭绕,盘桓,起起伏伏,梦幻一般浮动。此时,你已隐入“凤翅晨烟”宜川八景之一的仙境之中了。
  与凤翅山遥遥相望的七郎山、虎头山,有“丹岭秋容”“虎头夜月”的美称,都是出了名的宜川八景之一。
  秋天登七郎山是最好不过了。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小路向上,野菊花开得热烈,苍松翠柏,鸟鸣声声,满目彩叶如蝶飞舞。山门、拴马桩、古城墙,每一步都能踏出历史的回响。登临山顶,举目四望,层林尽染,飒飒秋风刮过林梢,似金戈铁马之声。俯望小城,安宁祥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恍惚间,犹如在远古与现代场景中轮回切换,错位时空的碰撞,震撼人心,令人思绪万千!
  都说月亮是李白的,而小城的月亮是属于虎头山的。银盘似的圆月从虎头山顶缓缓升起,喧闹了一天的小城渐渐安静下来,点亮一盏盏明灯,像散落在夜空的星星闪烁。入夜,月亮升上中天,西川河与南川河在虎头山北石崖下,小石拱桥边涓涓相汇,水面渐宽平滑如镜,皓月当空,群星点点,倒映水中,水天一色,交相辉映,静谧而悠然。
  皎皎月光,轻抚小城,小城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在小城,最不缺的就是古老传说。盘古卜婚、张横渠讲学翠微亭、大禹治水、蟒头山传说等等,默默地诉说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据《宜川县志吴志》记载:“在县东南一百四十里,孤峰突起,俯视万山,中有井,盛夏犹多积雪,石竭剥落难晓,传为盘古氏卜婚处。”此山,曰:盘古山。
  盘古山海拔1516米,位于大梁山中,如意川与河清川之间,在当地的传说中,盘古山分公山、母山,此二山为盘古兄妹。话说在远古以前,一场洪水席卷了人们,心地善良的盘古兄妹得仙人相救,幸存。兄妹二人上山卜婚,各携一爿磨扇从山顶推下,两扇石磨滚落山涧,竟然神奇地合在了一起。兄妹二人于是遵从天意,逐行婚配,繁衍了人类。如今,站在盘古山高峻险峭的峰顶,可以一览东西两峰,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公母山,以及传说中磨盘滚落时山梁上冲撞出的深深大沟,石坡上碾出的几十丈深几百米长的石匣,盘古神庙闪着金色的光芒,祥云朵朵。两爿磨盘相合的落磨点,人们叫其定情滩,盘古打造石磨的山叫硙子山。游走盘古山,观奇峰揽青云,在一花一草、一土一石、一鸟鸣一流水中寻踪探秘,心灵就有了一种亲切的归属感。
  《陕西通志》记载,云岩县衙外的翠微亭是张载讲学之处(即在今云中大操场内,“回变”时被毁)。先生主持讲学的范围广泛,有“六经”,有礼仪,还请人传授关中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先生还以气象夺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教育理念创办了“崇圣书院”“云岩书院”等。丹州以及州辖各县纷纷效仿先生办起书院,宜川地区的教育事业一时兴起,盛况空前,让宜川这块荒僻之地,经历了如沐春风的文化洗礼。时隔千年,先生已去。但古镇依旧铭记着先生的丰功伟绩,讲述着那段古老而辉煌的往事。尚文重教的文化传统在宜川世代相传,熏陶、滋养着宜川这一方水土上的人们,生生不息。
  徜徉在小城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好多人家的门楼上雕刻着“耕读传家”等字样,你还会发现人们举止斯文、笑容可亲。适逢小城唱大戏,唱的正是蒲剧《流沙河》,你可以一边看戏一边喝一碗醇香的宜壶稠酒,当然你也可以吃一颗脆甜的壶口酥梨或者宜川苹果。兴许你只喜欢闲逛,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你看小城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你看小城车水马龙热闹繁华;你看一溜儿摆开的小摊位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味:有卖花椒核桃、红枣柿子的;有卖油糕饼子、饸饹面的;有卖米黄烧馍、杏杂饭的……
  宜川,一座迷人的北方小城。日子,在人们一丝一缕、一粥一饭中不知不觉地火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