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文瑞
坚守本心本来的样子,不加以修饰和违背,达到一种清明、明亮的境界。
——题记
散文集《美陶》读完有一段时间了,一直迟迟未敢轻易下笔,原因有很多。有生在世俗繁杂事务纠缠的原因,有对文字徒生陌生感的敬畏之心,有进一步思考文学与小我的关联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识。对!是认识。对事物的不断认识。对于资深从事文字工作的写作者郭愿宏,对于喜好文字的年轻爱好者我而言,阅读作品本身可能大于去写读书感受。尤其是面对将近400页的散文集,作者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可想而知。那些静定舒展的文字,是一个人内心的真情告白,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眸,如果不是真心喜爱,用纸笔是写不出来的。
阅读这本散文集,仿佛在听一个人讲自己的故事。故事中有家庭生活的细碎美好,有对纯真爱情的珍视回味,有对平凡生命的仰望礼赞,有对生我养我黄土地的厚重眷恋,有对读书心得的真实记录。文字如涓涓细流,在读者心间淌过,像书名《美陶》一样的质朴,给人以美的享受。
好的文字是家风,更是传承。不久前,与一个朋友交谈。他说,起初他喜爱读书写作,偶尔写些诗歌,家人朋友很不认同,觉得诗歌写作是很遥远的事物,与普通人关联甚少。但他并没有受周围人影响,依然利用茶余饭后、工作间隙读书写作。直到孩子上大学后,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孩子也喜欢读书写作,在大学校园里参加的第一个社团竟然是文学社。不光是他的孩子,他的侄儿也在写作,写一些小散文记录生活的点滴,偶尔发表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朋友说,有些好的习惯会不由自主影响身边的亲人,会潜移默化惠及周围的朋友。
其实,在翻阅郭愿宏的散文集时,这种感觉尤为明显。他的祖父靠自学识文断字,《杨香武三盗九龙杯》《王佐断臂》等年画上的故事,《兴唐传》《水浒传》里忠肝义胆的传奇,成为他最早的文学启蒙,在他幼小的心灵播下善良的种子。父亲是初中语文老师,喜欢读书写字,打小就教他背诵唐诗、学写作文,点燃了他对文学的兴趣。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热爱文化,喜欢读书,娴识音律,宅心仁义,乐善好施的乡贤姑父。这些人和事深深影响着作者的成长。什么是好的家风,我个人觉得是耳濡目染,是言传身教,而不是家规家训,这些在散文集《美陶》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散文的另一层境界是“杂”,这也是我读郭愿宏散文的独特感受。杂,杂到涉及作者视野里的方方面面,也可以说是主题多样,从自然景观到社会现象,从个人自我情感到历史地理文化,读者可以通过文字走进生活百态。杂,杂到你会臆想作者的日常生活和思维世界,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等单一形式或多种形式并存,随着散文主题和表达需要,在文字中抵达共鸣。杂,杂到语言有“白描式”散文化的朴实表述,有长年累月公文写作的文字功底,有对陕北信天游的粗犷和唯美的民歌式挚爱,这些语言形成了散文集《美陶》的语言。作家莫言说,语言是作家安身立命之本。每一个文字写作者都将语言奉为信仰。
读书,是心灵的旅行,每一页都是风景。
翻阅,似与时光对话,每一行皆是真情。
愿《美陶》在手,见素抱朴,虚室生白,轻抵你我清明、明亮的生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