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初夏时,陕北大地山原叠翠、绿浪接云。站在凤凰山上,微风轻拂,槐花玉坠,不时有鸟儿掠过晴空,阵阵鸟鸣清脆悦耳……俯首望去,满目葱茏的延安城犹如一幅翠墨油画。
“爸爸说,我们生在了好时代,他小时候山上没有这么多漂亮的颜色。”来自江苏中学的初一学生杜昕澄说。
曾经,陕北地区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严重。延安,1949年时森林覆盖率不到10%。“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骤起,哪辨昏与昼”是这片土地的真实写照。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退耕还林,在延安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吴起县立即响应,在全国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干了一年活,不够全家人的口粮,端出一碗水,半碗都是沙。”吴起县南沟村村民匡志忠对20多年前的境况仍记忆犹新,当时的南沟村黄沙漫天,山扛不了风,地保不住水。
要想扭转南沟村的面貌,种树是一个没有退路的选择。
“一开始,人人都没多少积极性。”回忆当年,南沟村党支部书记白涛说,“村干部挨家挨户给乡亲们做工作,到了晚上又抓紧时间开会。已经不记得在深夜开了多少次会,给村民掰指头算了多少账。”
进展从村干部带头入股、种树开始,眼看着粮食和补助资金每次都能按时发放,村民们感受到了退耕还林确实比种地强,积极性被大大调动了起来。
渐渐地,树越种越多,人们种出了经验,种出了热情,种出了奇迹。纵横的沟峁长出了林子,光秃秃的山梁披上了绿装。
退耕还林,并非朝夕之功。但这里的人们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汗水浸润大地,才让山头一点点绿了起来。1996年至2002年,南沟村累计造林1.6万亩。“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村”——吴起县南沟村的造林经验被广泛推广。
作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行县——吴起县、志丹县一任接着一任干,经过20多年战天斗地的接续奋战,昔日的黄土坡如今绿意盎然,山峁沟壑都披上了“绿被子”。
截至2024年,延安市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4%,占全国退耕面积的2.1%、陕西省的26.7%,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53.07%(含水果经济林),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13个县区均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
山川美,万物生。20多年的退耕还林,延安已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向好,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华北豹种群数量已增至约110只,子午岭林区是全国华北豹野生种群最为密集的区域,“东方宝石”褐马鸡种群和栖息地持续向北发展,就连朱鹮也“受邀”来延安做客。白天鹅、中华秋沙鸭、白鹭、苍鹭、鸳鸯等“天使”也成群结队,不约而至,或击水于延河、或翱翔于宝塔、或嬉戏于南泥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革命圣地徐徐展开。
退耕还林还草不是一项单纯意义上的生态修复工程,还是一个兼具社会经济属性的民生工程。
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延安农民以粮为主、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变,以苹果为主的种植业、现代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力军。
绿满山原时,走进黄龙县界头庙镇碾子塬村,家家户户满是生机。
连翘树上花开正艳,苍术、黄精在地面冒出嫩茎……一垄垄中药材整齐排列,为屋前房后披上绿装、裹上金黄,一幅充满希望的乡村春日图景映入眼帘。
“既美观还能赚钱。”村民金刚笑着说,去年他靠着林地的26亩连翘收入了13万元。
在黄龙,中药材不仅成了装点家园的别样景致,更是当地群众的致富“良方”。
近年来,全市充分利用丰富的林草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红枣、核桃、花椒等干杂果和食用菌、中药材、中蜂养殖等林业产业,全市发展涉林农民专业合作社117个,林下经济种养殖业6600多户,林业产业年产值达8.77亿元。
林业生态建设使80%以上农民受益,农村产业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加之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兑付,老百姓收入实现多元化。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712元,较1999年净增16331元。
随着高原绿了、生态美了,黄土地上的人们已经找到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路子,正在由“浅绿”向“深绿”持续挺进,在建设美丽延安的进程中把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