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3日
用延安精神激活乡村学校发展活力
赵森 黄青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神经末梢,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它能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素质,激发农村人力资源潜能,造就富有乡土情怀的人才。乡村教育的振兴既需要外部的要素保障,还需要内部的组织文化改造。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一,其蕴含的崇高革命理想、为人民服务意识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精神内核,对激活乡村学校发展活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当前我国乡村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当前,我国乡村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剖析。
  在硬件方面:一是教育生态系统不完整。乡村学校的教育生态系统存在断裂现象。薄弱的教育资源等难以形成完整的教育支持体系。二是教育空间营造欠缺人文关怀。校园环境建设往往过于重视功能性而忽视人文性,缺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空间设计。三是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在AI时代,乡村学校的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明显滞后。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软件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更新不足。部分乡村学校仍固守传统的教育观念,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认识不够深入。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理念尚未很好落地。二是办学特色不够鲜明。过分追求与城市学校“看齐”,忽视了自身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优势,教育同质化倾向明显。三是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教师队伍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缺乏持续学习和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四是学校文化建设薄弱。学校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规划,文化育人功能发挥不够。五是学校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管理方式相对粗放。六是教育生态建设滞后。校、家、社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整体育人合力不强,开放办学意识不强。
   二、用延安精神激活乡村教育发展活力的内在机理
  如上所述,乡村教育发展的深层困境的存在,既反映了乡村学校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折射出乡村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部分问题。要摆脱这些困境,需要以延安精神为引领,激发学校内生发展动力,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质量。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内涵与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
  首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乡村教育发展指明方向。乡村教育事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其次,乡村学校要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探索教育教学改革,避免办学同质化,这与延安精神倡导的实事求是精神一脉相承。再次,乡村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让还在乡村生活的孩子上好学,促进教育公平。最后,乡村学校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困境中求变求发展。
  三、用延安精神激活乡村学校发展活力的实践路径
  第一,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强化育人使命担当。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定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光辉历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系统开展延安精神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讲故事、看影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让师生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最后,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通过开展“寻访乡贤”“吾乡吾爱吾土”等主题活动,让学生成为“有根”的人,增强其对乡土文化的认同。
  第二,解放思想求实创新,探索特色办学之路。首先,打造学校发展特色。立足学校实际和地方特点,科学定位学校发展方向,形成特色办学模式。其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推进“AI+教育”改革,改造传统教学方式。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再次,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等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最后,推进教育联合体建设。主动对接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践行服务宗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完善育人体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实施精准化育人。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提升教师数字化教学素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培养教育家型优秀老师。最后,改造教育空间环境。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特色功能教室,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空间。
  第四,发扬奋斗精神,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首先,激发学校办学的活力。建立科学的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培育学校文化,凝聚发展共识。其次,创新资源整合方式。建立多元筹资机制,争取各级政府支持;主动对接社会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建设。最后,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用延安精神激活乡村学校发展活力,最为紧迫的是克服观念与实践的二元分离,确立系统化的实践视角,将理论命题转化成操作性命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乡村学校要以延安精神为引领,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解放思想求实创新,践行服务宗旨,发扬奋斗精神,不断增强乡村学校发展韧性与活力,让乡村教育成为“留得下的教育”,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教育基础。
  (作者单位分别为延安大学、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