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嘉宾李海霞 主持人冯一倩: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可循,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青春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身体和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这一阶段,掌握好科学的卫生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本期《心向阳光》我们特邀延安市青少年心理学会讲师团讲师李海霞和大家共同分享: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冯一倩:孩子怎样才算开始进入青春期?
李海霞:青春期一般指8-13岁(女性)和9-14岁(男性)之间,这时候孩子开始出现第二性征,并持续至18-20岁,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核心变化包括:1.生理变化:青春期的孩子面临巨大的生理变化,如前额叶皮质的发展不完全,这可能导致他们表现出不专注、缺乏自我控制、情绪化等特点。2.心理发展: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寻找自我认同,面临学业和人际关系的挑战,这些都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3.身体变化:身高体重迅速增长,各器官功能逐渐完善。
冯一倩: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家长在沟通时应掌握哪些方法和技巧?
李海霞:孩子犯了错误,管教是需要的,但是比起孩子的自尊心,管教孩子没有那么刻不容缓,保护青春期孩子的自尊心,是每一位父母都要意识到的事情。青春期,父母应该成为“稳住”孩子的那个人,而不是“击垮”孩子的那个人。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打破权威壁垒,构建平等对话,平视交流,建立信任。与孩子沟通时,主动蹲下或坐下保持视线平齐,用身体语言消除居高临下的压迫感。适时分享自己青春期的糗事,用真实经历拉近距离,让孩子感受到“你也曾是少年”。赋予自主权,减少对抗,告别“必须完成作业”的命令式口吻,改用“你想先攻克数学难题,还是先背诵英语单词?”等选择题,既明确任务要求,又给予孩子掌控感,激发内在动力。尊重边界,守护成长空间,不去过度窥探孩子隐私,允许他们拥有独立的思考与调适空间,让青春期的自我探索在被尊重的氛围中自然发生。
二、掌握沟通密码,让对话有温度,共情倾听,胜过说教。当孩子倾诉时,放下评判与建议,专注聆听感受,用“听起来你真的很委屈”替代“这点事儿不值得生气”,让情绪被看见、被接纳。鼓励探索,拓宽人生边界,支持孩子尝试新事物,无论是一场短途旅行、一次体育挑战,还是兴趣爱好的探索,在安全范围内允许试错,助力他们发现自我价值。正向反馈,点亮自信光芒,聚焦孩子的每一次小进步,用具体的肯定代替笼统表扬,如“这次主动整理房间,条理清晰”而非“你真棒”等空洞夸赞,持续强化积极行为。
三、修炼情绪智慧,做好双向引导,教育孩子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身作则,示范情绪管理,家长先学会用深呼吸、暂停沟通等方式平复情绪,当冲突发生时,用行动诠释“冷静比争吵更有力量”。情绪急救,三步化解危机,当孩子情绪爆发时,先做“情绪容器”耐心倾听;再当“翻译官”,将气话转化为需求(如“别管我!”=“我需要独处”);最后设置“冷静暗号”,约定如“充电5分钟”后再理性沟通。
四、营造温暖港湾,夯实家庭支持,召开家庭会议,凝聚情感纽带。每周固定时间召开家庭会议,议题从日常琐事到成长困惑,让每个成员都有表达机会,增强归属感与责任感。共享时光,深化亲密关系,主动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如一起追一部电影、组队玩桌游、开展户外运动,在欢声笑语中自然拉近亲子距离。
五、解码叛逆信号,引导正向成长,理解叛逆本质。将叛逆视为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的正常表现,不贴负面标签,而是尝试挖掘行为背后的深层需求——或许是渴望独立,或许是寻求关注。因势利导,转化能量:发现孩子的叛逆行为中积极的一面,如对规则的质疑可引导为批判性思维,对新事物的热衷可转化为学习动力,将“对抗”转化为成长契机。
作为父母应该明白,青春期的孩子性格刚烈,一旦父母也冲动严厉,那么就会像狮子遇到狼,或僵持不下,或两败俱伤。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多一些耐心,你接纳孩子的程度,决定了青春期孩子和你关系的深度。爱和理解、等待和接纳,才是青春期孩子的出路和救赎。愿每一位父母都是青春期里麦田的守望者,远远看着,在孩子需要时,伸出双手,告诉孩子:爸妈在。
冯一倩:青春期的亲子关系不是“战争”而是共同成长的契机,希望大家掌握科学策略,用耐心与智慧陪伴孩子度过这一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