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0日
银针写春秋
——记安塞区中医医院专家马俊英
    ● 马俊英给患者扎针
  记者 白雪 通讯员 郝莉萍
  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刚洒进诊室,马俊英手中的银针已在患者肩颈穴位上精准落下。这位安塞区中医医院的针灸专家,用二十年光阴淬炼出一手绝活,让无数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重获健康。从深山少年到杏林名医,他用一根银针书写着医圣仁心。
  青衿种杏:深山少年的中医梦
  1984年,马俊英出生于安塞区坪桥镇。记忆中,最清晰的画面是背着药箱的老中医,缓缓穿过门前道路的身影。“那时,谁要是有个腰腿疼痛,老中医扎几针,病人就能下地干活了,特别神奇。”马俊英看着银针在老中医粗粝的手掌间翻飞,听着艾条燃烧时轻微的“噼啪”声,中药的苦香与艾草的辛香钻进鼻腔。一根小小的银针,简单地推拿按摩,就能让病人不吃药不打针,摆脱病痛折磨,从此,一颗学中医的种子就此埋进他心底。
  “一针二药三艾灸”,上大学时,马俊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出于对中医和针灸的热爱,他在学校时就“声名远扬”,不仅理论知识扎实,还在实践中成了学校里的“医者”。马俊英笑着说:“那会,好多同学肩颈、腰部不舒服,都会找我针灸按摩,就连老师有时候也来找我看病。”
  大学毕业后,马俊英在安塞城区开了间小诊所,因炉火纯青的针灸技术而出名,2013年至2022年,他受聘于安塞区人民医院。2022年,他又受聘到安塞区中医医院,任副院长兼工会主席、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主任。
  针尖匠心:二十年淬炼真功夫
  “马医生,我是慕名前来的。”82岁的权素珍老人蜷缩在担架上,她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已卧床多年,在亲戚介绍下,专程从黄龙县石堡镇来安塞找马俊英治疗。住院治疗一星期后,她就能慢慢行走了,对马俊英的针灸技术赞不绝口,并送上一面写着“妙手神技,赤心为民”的锦旗。
  像权素珍这样的患者数不胜数,他们有的送来锦旗表示感谢,有的用口碑向外宣传。口口相传下,许多延安、志丹、黄龙、吴起、渭南等地的患者,都慕名前来找马俊英治疗。
  医学知识日新月异,为了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马俊英始终保持“空杯心态”,工作之余,自掏腰包购买大量专业课程,从中医经典理论到现代康复技术,从前沿医学研究成果到临床实践经验分享,广泛涉猎。尤其在颈肩腰腿疼治疗方面,他深入研究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结合患者具体症状、体质和生活习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今年,他又自费1.98万元报名学习了骨膜唤醒术。那段时间,诊室里的人体骨骼模型旁多了台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反复播放着手术视频。医院走廊里,常能看见他拿着银针在硅胶模型上练习进针角度的身影。“传统针灸治疗腰椎病需要10-15天,现在用骨膜唤醒术,5天就能明显缓解。”说起新技术,他眼中闪烁着光芒。
   仁心济世:诊室里的生命温度
  在患者曹秀莲的记忆里,马俊英的诊室永远充满暖意。曹秀莲因顽固性咽炎一直咳嗽,西医检查各项指标正常,建议回家慢慢休养。但嗓子干痒咳嗽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中医院。马俊英仔细诊断后,给她施针按摩,几次治疗后,曹秀莲的咳嗽已减轻大半。她拉着马俊英的手感慨地说:“我原以为这咽炎咳嗽要伴随我到老,没想到你几针就快治好了,真是练就了一手绝活啊。”
  中医院护士尚丽说:“有时候按摩要从脚底按,有的患者因为疼痛来得匆忙没洗脚,做理疗时,鞋袜脱了,气味确实难闻。可马院长从不在意,该按摩半小时的疗程,他连一分钟都不会少。”
  新冠疫情肆虐时,马俊英冲锋在前。他带头组织人员穿梭在各个社区和村庄,上门采集核酸,还负责疫情期间的中药熬制工作。为确保中药及时发放到患者和医护人员手中,连续半个月,他吃住都在医院,白天带队采集核酸,夜晚在中药房熬制预防汤剂。
  “不论做什么工作,首先要热爱。当工作成为一种快乐时,就感觉不到累了。一年365天,我大概有364天都是在医院里度过的,但是越干越充实、越幸福。”马俊英说。
  薪火相传:新时代的岐黄使命
  “妙手神针除顽疾,技艺精湛美名传”,诊室墙上挂满的锦旗,是患者最朴素的致谢。马俊英凭借出色表现,多次获得医院“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区、市卫健系统“先进个人”“延安市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颁奖典礼上,他的发言朴实无华:“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该做的事。看到患者能挺直腰杆走出诊室,比什么荣誉都开心。”
  如今,马俊英的工作日志依然排得满满当当。他每天早晚坚持学习1小时,上午接诊患者,下午带教查房、研究新技术,夜晚还要学习前沿医学知识。妻子赵雪心疼地说:“结婚近20年,他在家过的春节屈指可数。”但她深知,丈夫的心里装着比小家更重要的东西。
  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诊室内,马俊英为最后一位患者拔完针,轻轻活动着有些僵硬的肩膀。书桌上放着他的学习笔记,有他新做的批注:“医者,当以仁心为灯,以技艺为刃,斩尽人间疾苦。”这或许就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好注脚——在银针与艾条的光影里,书写着对中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对初心的坚守。
  “我会继续提升医疗技术,多研究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方法,也会努力推动医院学科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人才,为咱们延安的医疗事业发展出更多力。”说起今后的工作规划,马俊英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