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眺大唐延安电厂 记者 樊小帅 通讯员 王前锋 杜晶晶
出富县县城向南,沿富寺路盘山而上,五月的槐香一路相伴,来到中指塬。行至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一座现代化电厂映入眼帘。银灰色的塔罐群在黄土高坡上勾勒出工业线条,环保烟囱吞吐着缕缕青烟。山脚下,运煤专列的长鸣穿透洛河峡谷,铁轨蜿蜒之处,这座扎根革命老区的新能源基地,正用源源不断的电流,传承着老区工业报国的红色基因。
深植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
“这烟囱修得真别致,就像红军的八角帽。”过往行人常常发出这样的赞叹。
高210米的八边形烟囱,刺破黄土高原的天际线,暗藏红色密码:顶部红星纹饰如战士的勋章,塔体棱角恰似凝固的八角帽剪影。这座与延安宝塔隔空相望的工业图腾下,综合楼外墙是金属材质的红旗造型,地面“唐”字标识与高空党徽形成信仰坐标。
厂房内,66万千瓦机组奏响钢与火的交响。黄绿警示线分割出精密网格,主控屏上数据流如现代工业五线谱般跳动。工具柜里“白加黑”攻坚日志的折痕间,仿佛能看到建设者踏着信天游节拍抢工期的身影。他们将民歌里“泥巴里盘上路呦,黄土地要变个样”的期盼,化作提前3个月完成机组“双投”的奇迹。
如今,“安全红线就是生命线”深入人心。“五零”目标管理看板上,党员突击队的签名与设备参数同步更新;暴雨冲毁进场路的深夜,应急抢修的身影与三十年前石油会战如出一辙。
机组投产即盈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北斗定位系统指引输煤廊道,杨家岭的煤油灯精神在每个操作台的红色急停按钮里静静传承。
守护碧水蓝天,践行绿色使命
“提供绿色能源 点亮美好生活。”大唐延安发电有限公司从机组设计之初,就将这一使命融入节能环保的每个环节,誓为革命老区守住碧水蓝天。
在钢铁厂房中,暗藏着一条生态水脉。脱硫塔与烟道蒸发器组成“双效净水器”,实现废水零排放。取水口直通南沟门水库,雨水收集管网如根系延伸,在“水立方”处理中心,工业废水、雨水经处理后,成为输煤廊道的清流。
运煤专线变身悬空生态走廊,全封闭管带凌空穿越峡谷,三点驱动技术让百万吨煤炭静默运输;智能煤场穹顶下,湿度传感器与抑尘装置组成隐形防护网,绿化带沿管廊蜿蜒,宛如“绿色静脉”。
循环经济链更是亮眼,粉煤灰变成建材,脱硫石膏重获新生,固废综合利用率达100%。当北斗系统指引固废运输车驶向水泥厂,烟囱监测屏上的超低排放数据,与洛河岸边古柏的年轮,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生态对话”。
践行节能降耗,突破技术壁垒
在这里,能源刻度盘被重新定义:锅炉以94.6%的热效率吞吐烈焰,汽轮机以3000转的稳定转速输出电能。反动式叶片精准切割蒸汽动能,三级省煤器分层回收余热,智能燃料平台以极高精度调配煤炭。
技术先锋王露春自主研发的气动定位器,让二次风门每年节省800万元,双冗余设计为设备上了“双保险”。DCS系统如同“最强大脑”,邻炉加热系统缩短启动时长,动态分离器在磨煤机里舞动节能之姿。
当国产控制系统突破“卡脖子”封锁,百万吨级机组运行曲线逼近理论极值,能效监测屏不仅是数据看板,更成为中国智造突围的实时沙盘。那些跳动的百分比,正在重写火电行业的能效坐标系。
展现社会担当,助力乡村振兴
洛河峡谷秋风起,苹果林染红时,电厂帮扶小分队穿梭在果农老马的果园。“咱这苹果可甜哩,多亏电厂帮我们找销路。”老马粗糙的手掌托起“高原红”,这是每年“大唐消费帮扶专列”优先采购的助农产品。
在富县乡村振兴的版图上,电厂用电流编织发展经纬。70万元“英才计划”奖助金为贫困学子点亮希望,2000册图书在乡镇小学建起“大唐书屋”,青年突击队奋战秋收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将温暖与希望化作老乡脸上的灿烂笑容。
首期机组以8000多万千瓦时电量点亮万家灯火,二期工程已破土动工。财务报表上跳动的亿元利税数字,正将“新质生产力标杆电站”的蓝图,锻造成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那些穿越苹果园的高压线塔,何尝不是一座座致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