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1日
风雨几十载 异乡筑梦想
——黄龙县建筑工人群像扫描
  通讯员 高亚蓉 记者 杜音樵
  “县农机局宿办楼,时间:1979年5月,面积:680平方米。”
  “瓦子街战役烈士纪念碑,时间:1982年。”
  …………
  近日,在延安联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王革强小心翼翼地翻开几本特殊的“相册”,装订成册的泛黄纸张上,整齐地贴着一张张褪色的照片,照片一旁,工整的字迹标注了详细信息。
  “这些照片见证了我们的奋斗历程。”王革强笑着说,他们是黄龙县老一批的建筑工人,曾经的外乡人,如今的当地人。
   建设:“黄龙的建筑发展有我奋斗的一部分”
  5月6日,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晨雾,左永泰早已扣上安全帽,投入了新一天的工作。
  “这些工作差一毫都不行,不然后期都得返工。”在黄龙山AAA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地,左永泰手持图纸,利落地掏出记号笔进行标记。话音未落,他已快步走向塔吊作业区,融进这片火热的施工现场中。
  1986年,17岁的宜川小伙左永泰背着行囊踏入黄龙,一头扎进延安联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白天,他在尘土飞扬的工地里摸爬滚打,管线排布、数据测量,每一个环节都较真到底。
  夜幕降临,工友们鼾声渐起时,他就着昏黄灯光,在工棚里啃专业书,笔记本写满密密麻麻的公式与心得。
  也正是这股子近乎执拗的劲头,推着他一路蜕变——从青涩学徒到技术尖兵,再到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2012年,他捧回了“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章”。
  荣誉映照的是他二十多年的坚守,左永泰用双手编织的水电脉络,也早已融入黄龙的每个角落。
  夜幕笼罩,霓虹初上。黄龙胡同在暖黄灯光下,青砖灰瓦被镀上一层温柔光晕,光影流淌中,尽显古朴庄重。
  左永泰摘下满是汗渍的安全帽,粗糙的手掌摸过新刷的墙面,眼里满是自豪地说:“这条胡同的水电工程也是我们承包的。”
  “一想到黄龙这些年的发展中有我奋斗的一部分,就觉得这么多年没白干。”他说。
  从初来乍到的青涩学徒,到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左永泰和众多的外来建设者们,让这片土地的低矮平房变高楼、泥泞小路化坦途,用他们的汗水与热忱,化作黄龙县发展的坚实力量。
  见证:“早就把这儿当老家了”
  如果建设者的汗水能丈量时光,那泛黄的旧照与沉甸甸的奖章,便是他们从异乡到故乡最好的时光见证。
  四十年前,19岁的王革强从韩城出发,颠簸16个小时才抵达黄龙。车一停,望着灰扑扑的小城,他心里直打退堂鼓:“连栋像样的办公楼都没有。”
  但既来之则安之,在一番思想斗争过后,王革强还是决定留在这里,试着闯一番事业。
  进入延安联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后,王革强的第一份工作是打字员。记忆里,很多个滚烫的晌午,老式吊扇悠悠打转,油墨香混着打字机的“咔嗒”声,填满狭小的办公室。
  “刚来的时候,三天两头就想家,但一年只有在收两茬小麦和过年才能回去一趟。”他接着笑道,“现在交通便利多了,但黄龙早就成我最好的家了。”
  随后,他转眼看向会议室那面挂满荣誉奖牌的墙,自豪满满地介绍,颜色看起来最深的那块是1998年获得的省级荣誉奖牌。
  “在这里待久了,一闭眼全是这儿的事儿。大家一起流汗打拼,早把这儿当老家了。”他说。
  如今,王革强已经从最开始的打字员成长为公司的工会主席。一路走来,他的岗位职责在变,对黄龙的感情也早已从当初的迟疑化为深深的热爱。
  合上相册,王革强抬头望了望窗外的新楼宇,阳光掠过他眼角的皱纹——四十年光阴,都藏在了这座小城的蜕变里。
   传承:“为黄龙育人才是我的本分”
  5月的清晨,天刚蒙蒙亮,黄龙山AAA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地现场已是一片繁忙。机械轰鸣声中,混凝土灌注桩接连打入地下,塔吊长臂挥动,钢筋吊运起落有序……
  “这些工人正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结合部进行钢筋绑扎工作。”项目负责人张庆武介绍说,项目开工40多天,已经进行了三分之一。
  今年53岁的张庆武出生在黄龙,7岁后回到河南上学,1989年,他毅然放弃外省大好的发展机会,选择回到黄龙。“那时候就觉得我应该回来,好好建设这里。”他笑着说。
  以公为先,是张庆武的信条。步行街改造、“三馆”建设、一河两岸工程……多年来,他牵头的30余个项目,个个成了质量标杆。群众的赞誉、城市的蝶变,都印证着他那句“把公家的事干漂亮,心里才踏实”。
  2021年,张庆武获评黄龙县“劳动模范”;2023年,他带队的工程拿下“延安市工人先锋号”……但比起这些荣誉,群众送来的感谢锦旗更让他珍视。自2008年起,他默默资助16名贫困学子完成本科求学路。
  “都是黄龙的娃,学费生活费我管了。”张庆武笑着说,“就盼他们学好本事,回来建设家乡。”
  助学是点亮希望,传艺则是筑牢根基,二者缺一不可。
  为此,张庆武还有一套独家“传帮带”法子。他经常把“一切工作要按章办事”这句话挂在嘴边,于是,他白天带着徒弟泡在工地,现场讲解、手把手教学调试;晚上就钻进职工宿舍,翻着专业书本划重点,用大白话把复杂的工艺流程讲得明明白白。
  这些年,张庆武已经成功带出了4个徒弟,目前都已经担任了公司主要管理职岗。
  “以前觉得师傅对我们太严格,现在才懂,师傅就是让我们牢守规矩,而规矩里藏着的都是血泪教训。”徒弟张哲说,如今,他也成为了公司项目上的一名优秀工长。
  “为黄龙育才,也是我的本分。”张庆武笑着说。
  “我们公司成立于1956年,多年以来,我们积极投身于黄龙建设,在民生保障、文旅开发、基础设施等领域实施多项重点工程,助力城市功能升级和文旅产业发展。今后,我们联兴人还将继续努力,让联兴的匠心与黄龙的未来同频生长,让发展成果惠及到更多老百姓。”延安联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锋说。
  暮色缓缓落下,工地灯火依然明亮。南腔北调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和着钢筋碰撞、机械轰鸣,诉说着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