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3日
种地用“北斗”插秧“点屏幕”
——如今的南泥湾,更加不一般
  记者 贺秋平 赵坤 史静
  波光粼粼的稻田里,无人驾驶插秧机来回穿梭,机械臂灵活舞动,一排排秧苗齐刷刷地站立,泛起新绿。
  田埂上,北大荒集团绥滨农场南泥湾种植基地技术员先磊轻点操控屏,无人驾驶插秧机便缓缓前行,划出笔直的秧线。他笑称,像这样一台插秧机每天能插秧50多亩,原来需4~5人配合的插秧工作,现在1人就能轻松完成。
  从面朝黄土“靠天吃饭”到指尖操控“看屏种田”,5月21日,宝塔区南泥湾的千亩稻田里首次使用的智能化种植技术,让人惊喜。
  79岁的侯秀珍,她的公公刘宝斋曾是三五九旅战士,当年与战友们一起,“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将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开垦成“陕北好江南”。稻田里的新农具,令侯秀珍分外欣喜:“这个‘大家伙’能顶多少个壮劳力,现在的科技太发达了。”
  先磊介绍,无人驾驶插秧机依托北斗导航定位技术,可实现智能路径规划、行驶速度自动控制及转向、掉头等操作,作业误差不超过2.5厘米。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稻田里,无人机还化身“空中管家”进行喷药、施肥,1小时即可完成人工2~3天的工作量。
  南泥湾种植基地负责人徐炳钦告诉记者,近年来,南泥湾加大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力度,不断引进水稻新品种,盐碱地水稻产量由2022年亩产350公斤跃升到现在的500~600公斤。“今年,我们又引进了国家盐碱改良中心研发的新品种,水稻产量还会增加不少。”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动人熟悉的旋律中,无人驾驶插秧机身后的一排排秧苗随风欢舞。正给年轻人讲述南泥湾故事的侯秀珍不时赞叹:如今的南泥湾不一般,我们的日子会更加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