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3日
清·父女英才李宗沆、李娓娓(一)
  明清时期,延安教育大兴,文人学士辈出,青史留名者有之,虽非达官显宦,但循良贤能之士,诗赋文学之才,不乏其人,延川李宗沆、李娓娓父女,便是其中佼佼者。
  李宗沆(1793-1874),字相臣,号敬之,又号霭山,延川县马家河乡李家塬村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出生于家道中落的书生之家。其父李步瀛,童年就读于县学,嘉庆五年(1800)庚申科乡试举人,曾授铨选知县。中年时被延安知府赵洵聘为府学和鸣书院主讲,以教书育人为业。李宗沆能文善诗,有“分得瞿塘险,乌延永列名。峡中飞急湍,天外听传声。欲业千山碧,生成一线清。偶然登绝顶,还似到夔城”等诗作传世。李宗沆随父就读,耳濡目染,尽得真传。加之聪慧过人,文思敏捷,每试均列第一名,深受延川知县周元位(嘉庆十四年莅任)器重,知府赵洵更目为奇才。但因家境清贫,应乡试、会试之考也无力筹措费用,赵洵得知全力给予资助,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科乡试,李宗沆中举,次年,甲戌科会试连捷进士及第。
  嘉庆十九年至二十年(1814-1815),李宗沆以知县用签候补湖南。嘉庆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15-1817)授任益阳知县。嘉庆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817-1818)署长沙府通判。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二年(1818-1822)徙任善华知县。道光二年至道光六年(1822-1826),擢升武冈知州。其间,道光五年(1825)充湖南乡试同考官。道光六年至九年丁母忧,守孝三年。道光十一年(1831)起复为四川剑州知州。道光十四年(1834)调补合州知州。道光十六年(1836),有感于合州本郡学子科举屡试不中现状,为振兴文运,广泛筹集民间资金增修文峰塔,学子咸感其德。道光十九年(1839)丁父忧回籍,守孝三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守丧三年期满后复职,转任贵州平远知州,道光二十四年(1844)病休。次年起用叙永厅(今为四川叙永县)同知,再转四川汉州(今四川广汉市)知州,后再度出任合州知州、长沙知州。咸丰、同治间(1851-1874)历任成都、重庆知府,转署广东督粮道、徙任肇罗府(今肇庆市)兵备道,分理广东肇庆府等地军务,监督地方兵马、钱粮、屯田、地方治安等,集军政、监察大权于一身,官秩正四品,又转任肥差广东盐运使。出仕所至,始终以清正慎独、勤政爱民为宗旨,政绩卓然,历官五十年始终如一,朝野悦服。尝在厅堂题联:“枉三尺法,神人共鉴;爱一文钱,衾影难安”。李宗沆性情耿直,不喜拍马逢迎。疾恶如仇,不惧直言切谏,屡次违逆广东巡抚及总督等封疆大吏,仕途末穷而告老致仕归乡,囊中萧然乏财。耄耋之年尤嗜学如命,课教子孙数十人,亦不重男轻女,“咸沃以书香,娴以礼法。庭闱之内,诗文唱和,彬彬如也”。同治十二年(1873)。曾荣耀出席朝廷举办的鹿鸣宴,此年再赴琼林宴,获赏一品顶戴花翎,赐赠光禄大夫。当年卒葬于临潼,享寿八十二岁。
  李宗沆重视子女教育,六子皆成才俊。长子应炖,道光五年乙酉例科举人,曾任两淮巡盐御史,正七品。不久辞官回乡,辅导幼妹娓娓学习诗赋;次子应枢,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恩科举人,历官山东巨野、齐河知县,剿匪安民,颇有政声;三子应畴,字锡九,道光己酉(1849)拔贡,候缺县令,未任而亡;四子应霖,字雨岩,岁贡,未仕而病故。五子应莘,字稼门,工于诗赋,青年时一度从军。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连捷进士,授从七品内阁中书。候补河南知府期间,赴成都帮助父亲处理案牍事务,同治二年(1863)应募西安将军多隆阿参赞军事,参与平定陕甘“回变”,以军功保奏知府之职,未赴任。同治末至光绪初,在关中书院主讲数年,光绪三年(1877)卒,年仅四十二岁,著有《双桐书屋诗剩》;六子应圻,字慎斋,又字子固,国子监生结业,候补四川县丞,未出仕而遭兵乱身亡。
  李宗沆还育有四女。十个子女中李娓娓居七,上有三兄,即应炖、应枢、应畴。中有三姊,即大姐左芬(又名蜨仙),配赵洵之子赵文颖,即赵尔巽之母,一生为官宦贵妇,衣食优裕;二姊霞仙,适廪膳生员杨建中,其子即保荐道员杨品;三姊月波,婚配举人曹下树之孙曹钟英;李娓娓居幼,许配李氏世代姻亲、邑举人曹鹤龄之子、廪膳生员曹震方。下有三弟,即应霖、应莘、应圻。
  李娓娓生逢乱世,漂泊流离,夫亡子夭,晚景凄凉,但终不湮没其人其诗之光彩,论者以其与南宋末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相比拟,有清末陕北才女之誉。
  李娓娓,字心兰,又字韵卿。约生于道光八年(1828),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青少年时期生活优渥,备受宠爱。道光十四年(1834),曾随父母寓居四川合州,由父母开蒙,每日学文习诗,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道光十九年(1839),步瀛公仙逝,李宗沆循例休官,为父守孝三年,娓娓也随父北归故里李家塬山隐村居住。“只恨繁华最易过,春光似水奈春何。村居不是红楼好,那有图书满架罗”。李家是书香之家,世代皆以儒业出仕,工于文章诗词。娓娓自幼聪慧过人,才思敏捷。童年之后,又得父兄言传身教,尽得诗词真谛,日事吟哦,常与兄嫂、妯娌共结诗社,吟咏酬唱,每每夺魁。应炖亦兄亦师,大嫂杨玉莲(字碧云)亦善诗,为其闺中密友,她与大哥、大嫂感情尤其深厚,也不时与其他兄弟姐妹诗词唱和,以南宋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字易安)自诩。
  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七岁的李娓娓,与历讲延安和鸣书院、榆阳书院、绥德雕阴书院的曹鹤龄之子、廪膳生员曹震方喜结连理。曹鹤龄与其父知交,两家数代姻亲。“婚后二人志同道合,常以孝友互相勖勉励,而晨昏定省之余,拈毫横笛,吟诗属文。”可谓琴瑟和鸣,志趣相契,吟诗弄墨,感情甚笃。道光二十八年(1848),李娓娓夫妇一家依随母亲寓居西安,经常徜徉于亦可园中。二人应景吟诗,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然而好景不长,道光三十年(1850),“来此忽忽三年,母见背矣”,其母亲辞世后,李娓娓夫妇乃回归故里。婚后八年,即咸丰元年(1851)二月初八,丈夫曹震方也猝然病逝,连失两个亲人,其悲凄之情可知!“去年先母殡葬后夫妇北旋。今年二月初八,夫子长逝矣,悲哉!”两个儿子曹琛(继宗)、曹琳(继鼎),幼年失怙,李娓娓不得已,乃偕子寡居夫家文安里三台村。村居生活虽然安静闲逸,看日出日落,四时更替,春种秋收而触景生情,但难以平复孤寂忧伤之心。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