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6日
一呼一吸间,找回身心的“精气神”
    ● 嘉宾柳青(左)、高燕(右)

  主持人冯一倩:您是否经常感到疲惫、情绪不佳、焦虑或失眠,明明没生病却总觉得身体“能量不足”?本期《健康大讲堂》特邀延安市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高燕医生和康复治疗师柳青,带我们从中医视角解密情绪与身体能量的关系,教您用最简单的呼吸法找回身心平衡。
  冯一倩:总感觉疲惫、焦虑、失眠,检查却没问题,这是情绪病吗?深呼吸真的能缓解焦虑吗?
   高燕:这一定是情绪病,但情绪问题的本因还得从我们生命的本原说起。我们生命的构成不仅只是能够切切实实看得见的五脏六腑、肌肉骨骼、血管血液,还有我们看不见的“能量”,能量也就是中医“气”的现代表述。我们平时也说某某人那个气场、那个精气神很足,民间谚语: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我们眼睛看得见的、具有“有一定形状”五脏六腑、肌肉骨骼、血管血液、淋巴液等等,我们看见血液在流动,也知道淋巴在回流,这是我们眼睛看得见的、运动状态的,事实上我们五脏六腑包括皮肤细胞,每个细胞都是活的,都在运动状态下体现了生命的活力,血液、淋巴的流动、细胞的运动需要动力,也就是需要能量推动才能运动,这种能量中医叫做“气”,这个气就是能量,和能量一样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他却是我们生命的主宰,我们的呼吸之气也是这个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我们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化作的精微之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基础,中医的“气为血之帅”,统帅,推动血液、淋巴运转在管道内运行,也提供能量保障身体的每个细胞运动保持活力,那么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神”就足,具体表现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绪稳定、睡眠良好。
  冯一倩:难怪情绪不佳的人看起来都没有精神,原来是身体能量少了,气少了。
   高燕:是身体能量少了,也可能是能量运行慢了、受阻了,身体就倦怠乏力,疲乏懒惰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能集中,想睡又睡不踏实,情绪抑郁、焦虑、身体的疼痛等等各种身体不舒服的症状,这时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都会正常,仪器能够查出来的病是身体可以看得见的物质层面的病变。前期无形的看不见的能量出现问题,还没有累及形体结构的病变,此时我们进行一些简单的医疗或者非医疗的干预,身体很快就康复,这是我们国家现在大力倡导的大健康、治未病,在疾病没有形成前进行干预,身体不受罪,这也是我们国家现在倡导的从过去的治疗为中心,转换成以健康为中心,让生命的质量更好。
  冯一倩:今天给我们带来的主题分享是什么?
   柳青:针灸联合呼吸,轻松管理情绪。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呼吸,只要掌握了适合的呼吸方式,通过一呼一吸推动气血运行,就能调节我们的情绪。因为呼吸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双向关系,两者相互影响。举个例子:当我们紧张、焦虑时,我们的呼吸频率会不自觉的加快,趋于表浅;平静状态时,呼吸会变得深、缓慢。反过来,当我们要缓解紧张、焦虑的状态,往往通过深呼吸练习从而平静下来。那如何通过呼吸来改善?首先大家跟我一起做个实验,我们先将身体摆在含胸驼背的姿势,然后吸气、吸满,接下来抬头挺胸再来吸气、吸满。大家有没有发现不一样,我们是不是能吸进去更多的气,而且不费劲。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点,我们要在合适的体位下进行呼吸训练。而合适的体位是因人而异的,可以是躺着、坐着、站着、走着、跑着,这取决于每个人的能力及需求。接下来教大家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法——腹式呼吸;我们可以先坐着试一下,把一只手放在腹部,一只手放在胸口,鼻子吸气,鼓肚子;如果肚子鼓不起来,胸口鼓起来,我们可能要重建一下腹式呼吸模式,建议躺着来练更容易。双手交叠放在腹部,双腿屈起来,腹部完全放松,吸气鼓肚子。掌握了这个模式以后,我们就开始练习:经鼻缓慢深吸气,隆起腹部;呼气时缩唇将气缓慢吹出,同时收缩腹肌,促进横膈上抬。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约为1:2,刚开始练习时,一次练习1~2分钟,逐渐增加至每次10~15分钟,每日锻炼两次。
  冯一倩:我们在进行呼吸练习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柳青:呼吸训练虽然有益健康,但方法或强度不当,也会引起不适甚至危险。不管是从中医的视角还是西医的视角,有个通用的安全原则:自然舒适、循序渐进、及时调整。自然舒适:部分人练习时过度关注呼吸,反而导致紧张,初学时不强求“深长细匀”,先找到舒适节奏;循序渐进:从短时间开始,逐步增加至15~20分钟/次。及时调整:出现不适立即停止,如胸闷、心悸、眩晕等。如果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呼吸道疾病等,最好在医生或专业的康复师指导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