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09日
柔肩撑起一个家
记者 姜顺 樊小帅 张婷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春日的阳光透过纱窗。望着丈夫郑云,党会霞的歌声里带着十五年来日复一日的温柔与笃定。
  这对历经生死的夫妻,用5000多个日日夜夜,把命运的苦酒酿成了相守的蜜糖。
   抉择:是死是活也要救
  时针回拨到2011年腊月廿二,湖北荆门的冬夜冷得刺骨。洛川县老庙镇沟头村,正在给儿女缝补过年新衣的党会霞,接到了一通医院的电话。
  “郑云出事了,情况很严重。”医生的声音像冰锥扎进耳膜,她甚至来不及收拾行李,连夜踏上了北上的火车。
  在荆门医院的走廊里,党会霞第一次见到了躺在重症监护室的丈夫。那个曾扬言要让她“成为全世界最幸福女人”的男人,此刻身上插满管子,勉强睁开眼,用微弱的眼神向她求救。
  “抢救可能人财两空,不如放弃。”医生的话冷冰冰的,亲戚们也红着眼劝她“算了吧”。但当她看到丈夫眼角滑落的泪水时,突然想起订婚那天,郑云穿着笔挺的西装,在苹果树下对她笑的样子。
  “我跪下来求医生转院的时候,膝盖都磕出血了。”党会霞回忆起那个凌晨,声音有些发颤。
  为了让丈夫能转到医疗条件更好的西京医院,她在医生办公室门口跪了整整两个小时。
  “ 他们说转院风险太大,可留在这儿就是等死啊!”最终,医院被党会霞的执着打动,同意派救护车护送。
  在西京医院,医生再次下了“通牒”:手术费用7万元,后续治疗至少40万元,且存活率不足30%。党会霞把家里的旋耕机、面包车全卖了,又挨家挨户借钱,甚至借了高利贷。
  “我记得那天卖车得了4万元,攥着钱往医院跑时,路上摔了一跤,钱撒了一地,我趴在地上一张一张捡,生怕少了一张。”她卷起裤腿,膝盖上淡淡的疤痕至今清晰可见。
  术后半年,党会霞没睡过一个整觉。为了省10元租床费,她每天在医院楼道打地铺,吃着丈夫吃剩的饭菜,半年瘦了20斤。有次给丈夫翻身时,她头晕撞到电线杆,额角肿起鸡蛋大的包,却骗丈夫说是“被风吹的”。
  “我不敢让他知道我撑不住,他要是没了盼头,这个家就真塌了。”回忆起那时,党会霞记忆犹新。
  坚守:再苦再累家不散
  从医院回到老家窑洞时,郑云已经高位截瘫,脖子以下毫无知觉。曾经意气风发的货车司机,突然成了需要妻子一口一口喂饭、帮着排便的“婴儿”。
  “有天夜里,他突然冲我吼‘你让我死吧’。”党会霞红了眼眶,“我当时抓起桌上的农药瓶,说‘你要死我陪你,但死之前你得看看孩子——儿子才7岁,女儿哭着说想当医生,你舍得让他们没爹没妈吗’。”
  争吵过后,窑洞陷入死寂。党会霞蹲在床边,轻轻握住丈夫僵硬的手,“你说过要让我幸福,现在我只要你活着。以后你的饭我喂,屎尿我倒,只要你在,日子再苦我也情愿。”郑云别过脸去,两行泪水滑进枕头。从那天起,他再没提过“死”字。
  为了还债,党会霞又举新债在镇上开了家小旅馆。清晨4点起床熬粥,晚上10点还在给客人登记入住。最艰难时,全家挤在一孔窑洞,早餐只敢买8个包子,她谎称“吃半个就饱”,把剩下的分给丈夫和孩子。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2014年春天。那天党会霞正在给丈夫擦身,突然发现他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
  “我以为自己眼花了,赶紧喊他名字,他居然慢慢地移动了手腕。”党会霞激动得浑身发抖,跑去院子里对着苹果树大喊,“郑云能动了!他真的能动了!”
  从那天起,党会霞每天雷打不动给丈夫做康复按摩,哪怕双手磨出茧子,也从未间断。六年后,郑云终于能坐在轮椅上,用颤抖的手给自己喂饭。
  新生:推着轮椅往前走
  2019年,就如延安实现整体脱贫一样,党会霞一家的生活也迎来了新的希望,不仅还了旧债,还喜迁新居——洛川县扶贫保障房。客厅墙上,她亲手绣的牡丹图在阳光下泛着金线;电视柜前,女儿从卫校寄来的荣誉证书整齐摆放,阳台上的一盆盆绿植向阳而生。
  “ 日子可以穷,但不能没精神头。”党会霞每天清晨5点起床,先给丈夫刮胡子、做理疗,再对着镜子涂口红——那支30元的豆沙色口红,是女儿用第一份工资买的。“人活的是心气儿。”她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即便去理疗馆打工时穿的风衣洗得发旧,也要熨得平平整整。
  郑云如今开了抖音账号,常常坐在轮椅上直播卖苹果。有次网友留言:“你住这么好的房子,还需要同情吗?”他闷闷不乐一整天。
  党会霞得知后鼓励丈夫:“你看,现在能自己卖货、能和网友聊天,这不挺好吗?说不定你能成‘网红’呢。”镜头里,她帮丈夫整理衣领,两人对着镜头笑出满脸褶子,评论区突然涌来一片“加油”声。
  “ 以前他总说朋友最重要,现在嘛……”党会霞故意逗丈夫。郑云腼腆地说:“现在才知道,最离不开的是她。”
  说起这些年变化,党会霞眼眶湿润却语气坚定:“夫妻就是互为拐杖,他曾是我的天,现在我是他的腿。只要我们都在,家就有盼头。”
  最让邻里称道的,是党会霞的“仪式感”:结婚纪念日必煮两碗长寿面,碗底藏着她亲手腌的酸豆角;春节时全家要拍全家福,她会提前半个月去二手市场淘红围巾;就连给丈夫做理疗时,也要放些陕北民歌,“听着热闹,人就不觉得日子难了”。
  2023年深秋,郑云在她的搀扶下第一次站起来,尽管只坚持了3分钟,却让她喜极而泣:“你看,咱们真的能等到这一天。”
  如今,每当暮色染红塬上的苹果树,党会霞总会推着丈夫去散步。塬上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见证着党会霞与郑云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厮守。
  采访结束时,党会霞翻出一本旧相册。泛黄的照片里,20岁的她穿着红色婚纱,靠在郑云肩头,笑得灿烂。
  “有人说我傻,可我觉得,能守着爱的人慢慢变老,难道不是天下最幸福、最浪漫的事吗?”她合上相册,望向窗外的蓝天,阳光在她眼角的皱纹里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