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10日
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涵阐释与实践
王运召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劳动,在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劳动教育尤为重要,不仅夯实了人类生存发展基石,更加发挥其在塑造健全人格与锤炼意志品质中的价值。中小学劳动教育扎实推进,助力青少年成长为动手实践能力强、人格健全、意志品质优秀的人才,研究其价值内涵与实践策略,能够为劳动教育取得实效提供战略支撑。
  一、价值内涵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劳动助力成长。劳动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从“身体”发展层面分析,中小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时,需要通过协调肢体动作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这能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性,尤其是在完成手工制作等精细劳动任务时,可提升精细动作能力。从“心理”发展层面分析,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需要保持耐心和细心,而当劳动任务复杂度增加,更要保持专注才能完成,如在劳动中遇到问题和困境,还需要通过观察、分析、反思等来应对和解决,这一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还能锻炼其面对问题与困境时的心态。此外,班级大扫除、集体种植活动等劳动任务需多人配合完成,学生参与其中,会经历分工协作、沟通交流和互相支持等过程,能够磨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责任担当意识,为其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坚实的能力与品格基础。
  二是劳动催生感恩。劳动过程会伴随“付出”和“获得”,中小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可在劳动实践中深入理解“付出”与“获得”的关系,不仅收获成就感,还能对劳动者的价值进行深入认知,学会尊重和感恩劳动者。比如,学生只有亲身参与和经历菜园播种、浇水、除虫等过程,切实体会一棵蔬菜生长的不易,对菜农的劳动付出进行深入感知;当学生打扫满是灰尘的教室后,才会珍惜整洁环境背后的汗水,当这种认知迁移到小区、街道甚至整个城市环境卫生劳动中,可对环卫工辛勤付出生出敬意。亲历性体验可使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从抽象概念转向具身体悟,明白日常衣食住行皆凝聚着他人的劳动,自然孕育出对劳动者的尊重、对资源的珍惜,以及回馈社会的感恩之心。
  三是劳动传承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离不开劳动,既通过劳动维持生存,也在劳动中创造和积淀优秀文化。比如传统农事节气知识、木工榫卯技艺、纺织印染方法等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着先辈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智慧。将这些内容融入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中,可让学生在劳动中传承优秀文化,如在种植活动中观察节气对作物的影响、在手工课上体验传统工具使用技巧、在工作坊中亲身制作相关物件等,且可将“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古老哲学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中。将节日劳动实践融入劳动教育中也能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学生参与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春节写春联等活动,可深入认同其中的饮食礼仪、吉祥寓意等。此外,劳动教育还能传递“耕读传家”“勤以修身”的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俭、自律的品德,使传统文化在身体力行中得以延续。
  四是劳动加快创新。劳动过程能加快创新步伐,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当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加固易倒的花架、设计省力的教室清扫工具时,会经历主动观察结构缺陷与思考如何改变的过程,在动手设计新方案后,立刻验证是否有效,基于验证结果进行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正是基于实际需求的探索,较之抽象的理论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在反复试验中经历“设想—验证—改进”的完整循环,对“失败”的价值有了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遇到失败积极反思的思维习惯,为更有方向的创新打下基础。劳动教育还具有跨学科性质,学生完成劳动任务时需调动多学科知识,比如,设计雨水收集系统会涉及环境工程、水文学、土木工程等学科知识,使其在学习和实践中可突破单一思维模式,锻炼创新思维。此外,劳动教育中采取“开放式”做法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要求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艺术品,使学生可自由尝试材料组合与空间设计。
   二、实践策略是中小学劳动教育实现途径
  一是将劳动知识、技能等融入课堂。课程教学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实施时应将劳动知识、技能等融入课堂之中。比如,在自然科学课堂教学中,可引入种植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规律,记录光照、水分对作物的影响,逐步理解劳动与自然的关系,学习植物结构知识,为掌握园艺技能打下基础;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可安排木工、缝纫、烹饪等项目,如制作简易书架、缝制简单衣物、烹饪家常菜等,让学生熟悉劳动项目流程,逐步掌握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对于和“劳动”没有直接关联学科,采取挖掘学科劳动元素的做法。比如,在语文课堂中可着重分析描写劳作的古诗文,通过《悯农二首》《四时田园杂兴》《观刈麦》等,引导学生体会“粒粒皆辛苦”的深意;历史课堂中探讨古代水利工程中的集体协作智慧,让学生理解劳动推动文明进步的作用和价值;数学课堂中可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如计算菜园种植面积与产量,使知识学习与劳动实践互为支撑,不断提升劳动素养。
  二是积极开展校园劳动活动。劳动教育应实现常态化,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开展校园劳动活动是重要做法,可设立班级责任岗,如图书管理员、绿植养护员、节能监督员等,让学生通过每日整理书籍、完成浇水记录、巡查电器等过程培养责任感;定期进行集体劳动如校园大扫除,让学生在清洁教室、擦拭公共设施、修剪绿植的过程中学会协作,锻炼劳动技能和体会劳动价值;制定学生值周制度,让其深度参与校园管理如食堂秩序维护、课间安全引导等,进一步加深对劳动价值的认知。除了日常性和周期性的劳动活动外,还能以“劳动”为主题设计专项活动,结合节气开展种植实践,春季播种向日葵、秋季收割稻谷等,让学生在观察、体验过程中感受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结合文化节日开展民俗劳动活动,强化传统技艺传承,将民俗知识转化为动手创造。
  三是促进家校协同共育。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家校联动可为劳动教育获得更好效果提供支撑。学校可与家庭合作制定家庭劳动任务清单,如低年级侧重自我服务如整理书包、洗袜子等,中年级承担家庭服务如洗碗、扫地、照顾宠物等,高年级学习家庭管理如简单烹饪、规划采购清单等。家长在落实任务清单时,要采取示范指导、耐心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克服初期困难,逐步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建立家庭劳动记录册,由孩子自主打卡并写下感受,家长定期反馈实施情况,形成可视化成长轨迹。此外,学校可定期举办“劳动技能展示日”,邀请家长观摩学生缝纽扣、种菜苗等课堂成果,同步开设家长工作坊,传授指导孩子劳动的方法。
  四是优化资源场所建设。劳动教育需要相应资源支持,充分利用校内空间,在学校开辟劳动实践专用区,如教学楼顶或空地建立“天空农场”,设置种植箱、堆肥桶、气象站等供学生观察记录;在走廊角落设“木工坊”“编织角”,配备安全工具与材料存储柜;教室内设植物角由学生轮值养护,并利用墙面展示劳动成果与技能步骤图。校外资源也要积极开发和建设。比如,与周边农场、生态基地等建立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季节性的插秧、采茶、果树修剪,在专业指导下学习生产知识;联系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电梯维护观摩、垃圾分类处理等活动。资源场所建设要以保障安全为第一要务,确保学生安全劳动,同时也要建立多方规划、协同与动态维护机制,确保资源效益利用最大化。
  中小学劳动教育不能囿于知识与技能传授上,更要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健全人格塑造,切实发挥劳动教育的深远价值。结合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把劳动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最终绽放出创造美好生活、担当时代重任的绚丽之花。(作者单位: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