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10日
宋·捐躯永乐城的鄜延第四将高永能
  延州高永能之族,出自唐末的绥州刺史高思桢(《宋史·高永能传》又作思祥,当为避仁宗赵祯之名而改)一系。其子高君立也继任绥州刺史,其孙高文岯为本州衙校。宋太宗淳化五年(994)李继迁抗宋自立,欲将绥州之民迁往夏州,高文岯不愿叛宋,反戈一击,举州归宋。后调任石州(今山西离石)知州,遂落籍于此。其长子高继升仍承袭其父之职。幼子高继嵩则先后戍守环庆、泾原等地,官至保州刺史、赠渤海县开国伯、定武军节度使,有《高继嵩神道碑》现存于山西霍州市高王庄,对于高氏一族家世叙之甚详。
  据《宋史·高永能传》所载:“伯祖文坯举州来归,即拜团练使,已而弃之北迁,其祖文玉独留居延川,至永能始家青涧。”可知高文玉一支与高文岯共祖不同宗。高永能之父声名不显,其子高永能则供职延州军中,为一代名将。
  高永能,约出生于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阵亡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字君举。青年时即有勇力,善骑射,由行伍升职殿侍、供奉官。英宗治平四年(1067),种谔计取绥州时,高永能率六千精兵首先攻取西夏啰兀城,解除种谔的后顾之忧,并“辟地四千顷,增户千三百”。战后升任供备库副使、绥德城知军。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高永能擢升鄜延路都监。元丰二年七月,西夏二千骑屯绥德城外三十里的大会平(坪),意图抢收丰收在望的庄稼。高永能精兵简骑,出其不意突袭夏军营寨,全歼夏军,擒获钤辖二人,大获全胜。赏功转授六宅使,官阶正七品。夏人恨之入骨且患之,悬赏“有得高六宅(使)者,赏金等其身”。十二月,在绥平寨、雕窠铺,高永能击退夏军进犯。元丰三年(1080)春,鄜延经略使吕惠卿巡边,高永能在沿途峡谷埋伏精兵以防夏军袭击,夏军轻骑果然追踪而来,被宋军伏兵击溃。当年初秋,夏兵两万人进犯当川堡(今佳县西南乌镇当川寺),宋军仅千余骑与其不期相遇。敌众我寡,高永能依险设疑兵,且战且退,又令压阵骑兜圈扬尘,制造援兵已至的假象,迷惑夏军,得以脱险全身而退。元丰四年(1081)十二月,收复吴堡寨。新任延州知州沈括擢升高永能为鄜延路钤辖兼第四将正将。
  元丰四年秋冬之际,鄜延路总管种谔以鄜延第四将高永能为前战先锋,率近十万大军由东路进兵参加五路伐夏。在攻克米脂寨之战中,高永能与堂弟永亨并肩奋战,立下首功,升阶为正六品东上阁门使、宁州刺史。此时他已年届古稀,请求告老归田,神宗不许,又升为从五品团练使。
  元丰五年(1082)五月,宋廷上下纷纷计划在新占领的边境建城筑堡。沈括和种鄂建议进筑乌延城,谋图横山一线。徐禧奉神宗之命赴延安巡边考察督筑,否定了沈括和种鄂的正确主张,执意改筑永乐城,招致西夏重兵围攻。徐禧刚愎自用,防守适当,又不听曲珍、高永能等资深老将的正确建议,终于导致城毁人亡,几乎全军覆没。永乐城即将陷落之际,高永能拼死血战,其孙高昌裔从小路撤退,他大义凛然道:“吾结发从事西羌,战未尝挫,今年已七十,受国大恩,恨无以报,此吾死所也。顾易一卒敝衣,战而死。”高永能阵亡后,神宗诏问种谔、高世亮,于何处求得高永能遗骸。得知战事稍息,高世亮及高昌裔驰数十骑入城,将其尸首抢回,神宗甚为痛惜。次年九月九日,追赠高永能为房州观察使,录高世亮为忠州刺史,诸孙皆录用为侍禁、殿直一类的小使臣。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