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戴俪樾 吴晓娇
在医疗领域,总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健康守护者,他们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温暖的医者仁心,为患者驱散病痛阴霾,重燃生活希望。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康复治疗师刘树奇,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25年初,他积极响应中国医科大学帮扶延安的号召,毅然奔赴延安市人民医院,开启了为期半年的对口帮扶之旅。刘树奇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康复治疗专业,在附属盛京医院深耕神经康复及重症康复领域长达13年。他专业造诣深厚,在神经康复、重症康复、呼吸机相关及撤机拔管、呼吸肌超声诊断与评估、急慢性疼痛处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作为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2022年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沈阳站成员,他手握1项国家发明专利与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是康复领域的“技术先锋”。自抵达延安市人民医院,短短两个月时间,刘树奇便迅速融入疼痛康复科团队。他深入调研科室现状,精准定位发展短板,以“手把手教学、点对点修改”的务实作风,赢得了科室全体成员的一致赞誉与由衷感激。
授业解惑,夯实康复技术根基
刘树奇深知,提升基层康复水平,关键在于技术赋能。他利用休息时间精心筹备课件,将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呼吸康复等前沿知识与实用技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带进科室课堂,填补了多项知识空白。呼吸康复能力提升是刘树奇帮扶工作的重点。在危重患者早期介入方面,针对ICU转出及长期卧床患者,他系统传授呼吸肌超声诊断与评估、气道廓清技术(主动循环呼吸技术ACBT、自体引流AD)、呼吸肌训练方法及呼吸模式再教育等核心技术,并亲自示范操作,指导治疗师为痰液潴留、呼吸肌无力患者开展安全有效的干预。
在康复技术应用上,他坚持仪器应用与徒手技巧并重。不仅详细讲解呼吸训练仪器的使用要点,更强调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灵活运用体位管理、徒手技术解决患者实际问题,大幅提升了科室应对呼吸功能障碍的能力。
治疗床边,刘树奇化身“金牌导师”,每项技术的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及评估方法,他都亲自示范、倾囊相授,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同时,他协助科室优化康复评估、治疗计划制定及疗效追踪流程,推动康复治疗向规范化、标准化、个性化迈进。
医者仁心,情系患者解病痛
刘树奇始终将患者放在首位,用专业与爱心照亮患者康复之路。面对长期卧床、康复进展缓慢的脑卒中后遗症疑难病例,他深入评估病情,创新调整治疗方案,引入先进训练理念与方法,为患者带来新的康复希望。在日常查房与宣教中,他积极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康复要趁早”“康复需主动参与”等科学理念,纠正大众对康复治疗“就是按摩、扎针”的片面认知,让康复理念深入人心。
科研赋能,点燃创新发展引擎
刘树奇深刻认识到,科研是基层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他不仅传授实用技术,更注重培养科研思维与能力。在发明专利指导上,他引导科室成员关注临床痛点,鼓励创新思考。对于有潜力的创意,他从构思起步,协助梳理技术方案、明确创新点、开展检索查新,并细致讲解专利申请文书撰写要点,确保创新成果切实服务临床需求。
论文指导方面,他结合延安市人民医院病例特点与技术优势,精准把握选题方向,为科室成员提供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到论文撰写的全流程精细辅导,助力提升科研写作能力。
成效斐然,帮扶成果惠泽基层
在刘树奇的悉心帮扶下,延安市人民医院康复科迎来蜕变。团队成员掌握多项新技术,面对复杂病例更有信心与能力;康复治疗效果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节节攀升,科室口碑远扬;康复理念广泛传播,成为患者和家属追求优质生活的重要指引。
刘树奇的故事,是无数医疗帮扶专家的缩影。他们以技术为火种,点燃基层医疗的希望之光;以仁心为纽带,架起健康中国战略落地的桥梁。延安市人民医院全体同仁的深情致谢,不仅是对刘树奇个人的褒奖,更是对所有默默耕耘者的致敬——你们用行动诠释了“大医精诚”的真谛,让革命圣地的福音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