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6日
王周周:一个苹果梦,十年奋斗路
记者 高乐 通讯员 范晓霞
    ● 王周周在果园辛勤劳作

  “今年虽说老天爷不给面子,又是旱又是冻,但我这果园扛住了!赚钱的底气,比往年还足!”6月15日,在甘泉县劳山乡劳山村,果农王周周满脸笑意,眼里闪着光地说。
  要说最近王周周为啥这么乐呵?今年自然灾害多,可他家苹果愣是争气。就开花那阵儿,一场黄风刮过,虽说掉了些花,倒也省了不少人工疏花的力气。想起去年靠果贩和电商卖了120多万元,王周周心里直痒痒,琢磨着今年保准能更上一层楼。
  1986年,王周周出生在劳山村。从山东海洋畜牧兽医学院动物学毕业后,他在劳山乡畜牧站当了临时工。微薄的收入,让渴望成家立业的他陷入迷茫。咋办?出路到底在哪?
  2014年春天,一次偶然的山间漫步,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芦庄村山上,他发现了一片200多亩的荒废果园。正巧赶上政府鼓励发展果园产业,他一下子来了精神。找到县果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他:“陕北的地,种苹果是块宝地!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种出来的苹果又脆又甜。但要想收成好,管理得跟上。”王周周一拍大腿:“‘要想富,先栽树’,干了!”他果断出手,以每亩28元的价格承包下这片“希望之地”。
  说干就干!劳山乡政府协调平地、挖坑,到了秋天,县果业服务中心按每亩33棵的标准给他送来了红富士树苗。王周周每天以150元的价格雇村民帮忙栽树,自己也开着三轮车拉水、运苗,风风火火忙活了四十多天,终于把树苗全栽上了。
  打那以后,果园成了他的“第二个家”。饿了啃两口干粮,渴了喝口凉水,天天盯着树苗,生怕有个闪失。到了第二年春天,一看成活率超过95% ,王周周欣喜若狂。
  那段日子,同学聚会他不去,同学来找他也见不着人——全在山上伺候果树呢!修枝、除草、浇水,一样不落。这股子拼命劲儿,传到了女同学刘欢欢耳朵里。旁人一撮合,两人越聊越投机。谈到结婚,王周周内心忐忑:“我没啥家底,给不了你城里的房和车。”刘欢欢却笑着说:“我看上的是你这个人,只要肯奋斗,该有的慢慢都会有。”2016年,两人步入婚姻殿堂。
  婚后,王周周更拼了。可问题也跟着来了:果园条距太窄,不耐旱,一下雨路就冲垮,机械都进不来。一算账,到2017年春天,已经赔了近20万元。王周周没有气馁,他跑乡政府、找果业中心,硬是争取到政策支持,重新整地、补苗。县水务局还专门在果园修了水塔,解决了灌溉难题。
  县上组织的培训班、外出学习机会,他一场不落。白天泡在果园,晚上研究技术,常常到家时老婆孩子都睡了,怕吵醒他们,就抱着被子在沙发凑合一宿。有一次,刘欢欢半开玩笑地问他:“是不是生了孩子变丑了,你就不想理我了?”王周周听后,轻轻拍了拍她,脸上满是愧疚与疼爱。
  2020年,果树终于挂果,可收入寥寥。王周周没灰心,把县果业服务中心嘱咐的话牢牢记在心里:“管理好,才有好收成!”他边学边干,慢慢摸索出一套门道:一年打七、八次药,春天用石硫合剂清园,秋天用波尔多液防落叶病… …
  2023年,果树进入盛果期,花开得旺,疏花、套袋、摘果全得雇人。王周周干脆在果园盖了三间平房,让大伙吃住都方便。
  王周周对果园管理的细心,有时也会引发一些小插曲。套袋时,他安排村民李大军去果密的地方,还手把手教技术,有人就眼红说闲话。王周周也不恼,直说:“想种苹果,随时来找我!”他的真诚与大度,让矛盾得以快速平息。
  为了提高效率,王周周花16万元买了大插车和铁筐。赶上电商兴起,夫妻俩也学着在网上卖苹果。王周周实在,跟顾客交底:“苹果果型长的好吃,圆的差一点,记得要选表皮条纹多的,这种苹果甜。”加上劳山乡邮政、快递全力支持,开辟绿色通道,那年光网络销售就赚了20多万元。更让他惊喜的是,那年的苹果个头出奇大,七八两重的常见,有的甚至超过一斤,果贩直接进园抢着要。这一年,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他家苹果一共卖了80多万元。拿到钱的王周周,第一时间就把钱转给了刘欢欢,他心里清楚,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是刘欢欢坚定地站在他身边,这份情,他永远不能忘。
  从2014年承包果园到现在,十余年过去了,王周周的管理经验越来越丰富,收入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2022年,他还被选为甘泉县第十九届人大代表。
  一个苹果梦,十年奋斗路,王周周用双手,把荒山变成了“金山”,让全家人的生活甜如蜜,也带动了全乡果园的发展。截至目前,劳山乡已发展果园4000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