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又一个党的生日。
杨家岭革命旧址前,槐荫浓烈,阳光穿过密匝匝的绿叶,洒在一拨又一拨游客身上。
巍然矗立的中央大礼堂内,一桌一椅,一砖一瓦,写满故事。84岁的杨显碧老奶奶与家人正在礼堂内参观,聆听完讲解,拉着15岁的孙子曾浩伦讲过去的故事:“那时候,我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地活,是共产党给咱穷苦人分地分房,带着咱翻身过上好日子… … ”
“ 我们现在都是享了共产党的福呐!”老人淌着热泪的话语,道出了在场人的心声。
太阳渐渐升高,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的游客越来越多。虽然大家来自祖国各地,“南腔北调”,但是都有一个心愿:在这里,追寻红色足迹,感悟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简单的一句“你从哪里来”或“为什么来”的寻常探问,都会引来一句句热辣滚烫的话语。
来自江苏宿迁的游客丁成闯,是一名见义勇为英雄,2023年,曾飞身跳下10余米高的大桥救人。看着礼堂内一排排被岁月啃噬过的木椅,他非常感慨:“站在这里,心里是一种无比的崇敬与怀念。革命先辈用他们艰苦奋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让一切困难迎刃而解。”他说,“我会把这次来到延安、来到杨家岭的收获教给学生,教他们发扬延安精神,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中央大礼堂旁的山坡上,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著名的“窑洞对”就发生在这里。
76岁的辽宁大连游客石玉娟,曾经受到毛主席的集体接见。看着窑洞里简单的工作生活用具,石玉娟动情地说:“我们的幸福生活是从这里来的呀!”
窑洞依旧,简朴无声。旧居墙壁上的一张照片,定格了1940年5月31日陈嘉庚访问延安的瞬间。彼时,陈嘉庚刚从奢靡腐败的重庆而来,满怀忧虑。在杨家岭,毛泽东用自己种的白菜、豆角待客。共产党人饭碗里盛着的本色与民心,让陈嘉庚从失望中看到希望,他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旧居前的小石桌,是历史的注脚。站在小石桌前,退役军人黄小江刚劲有力地说:通过这些小故事,让我对“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黄小江的思绪被山坡下响起的歌声拉回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旧址里,不时响起《东方红》,吸引了许多游客参与。雄壮的旋律在杨家岭激荡,也激荡着大家的心田。
歌声中,杨显碧老奶奶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孙: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要让子孙后代都来延安、来杨家岭看看,让他们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歌声中,黄小江的话语格外坚定:“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永远记得革命先辈们付出的鲜血和生命,创造的伟大与辉煌,更要继承他们的遗志,为祖国强大、为人民幸福,不断地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