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县茶坊镇的青山环抱间,岔口村曾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低矮破旧的土坯房、泥泞坑洼的乡间路,村民守着几亩薄田,日子平淡而清贫。2015年,陕西龙林建筑有限公司带着帮扶的使命走进这里,仅仅数年,这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出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
“咱们这个村子原来可烂了,房子都是旧的烂的。”村民尚建芬回忆起往昔,眼角还藏着苦涩,“现在你瞧,二层小楼亮堂堂,水泥路直通家门口,小广场上跳舞、遛弯的人不断,比城里还自在。”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白墙灰瓦的新居错落有致,庭院里瓜果飘香,孩童嬉笑追逐,一幅和美乡村的画卷徐徐展开。
这场蜕变的背后,是“政府+支部+企业+农户”创新模式的生动实践。据陕西龙林建筑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张娜介绍,在完成整村移民搬迁后,企业深挖当地文化富矿,以“诗圣”杜甫曾在此居住一年零四个月的历史为主,打造羌村杜甫文化生态园。漫步园区,杜甫故居遗址修缮一新,经典诗句镌刻于石;非遗展演区里,彩陶拉坯、熏画勾勒、高跷飞锣轮番上演,传统技艺与现代舞台碰撞出耀眼火花。“我们把文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风景,让游客既能感受千年诗韵,又能体验民俗魅力。”张娜说。
产业兴,乡村活。旅游火起来后,村民的增收路也越走越宽。在园区务工的村民每月有了稳定收入;每逢周末、节假日,土特产摊位沿着步道排成长龙,土鸡蛋、小米、手工刺绣供不应求;不少人家将新房改造成民宿、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蜀香农家园老板朱占学对此深有感触,他开农家乐已有30多年,如今生意越来越好。“以前一天只能卖四五百块钱,现在能卖到五六百到七八百块钱。最多的时候能接待五六百人,一天能卖四五千块钱。”他的话语中满是喜悦与感激。
近年来,随着村里旅游综合体的打造,更是让岔口村的吸引力持续攀升。从儿童游乐区的旋转木马,到田园垂钓区的悠然惬意,从沉浸式研学体验到特色农家美食,“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游客秦慧芹带着朋友前来游玩,她兴奋地说:“这里空气清新,玩了旋转木马等设施,还有农家乐,打算周末带家人孩子再来。”
“万企兴万村,关键要让企业与村民拧成一股绳。”陕西龙林建筑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再来道出发展密码。如今的岔口村,企业与村民早已成为命运共同体:企业投资建设景区,村民参与管理运营;游客带动消费,村民增收致富;产业反哺乡村,环境越建越美。研学体验、非遗工坊、民俗节庆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更富了大家的“脑瓜子”。
站在村口远眺,羌村杜甫文化生态园的亭台楼阁与青山绿树相映成趣,民宿外的红灯笼随风摇曳,游客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间。常再来表示:“目前我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远远没有达到要求。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让乡亲们过上红火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