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5日
明·延绥副总兵刘延溪及其家族
  刘延溪,史志仅提其名,生平乏载。1996年4月出土于延安城南马家湾的《明故骠骑将军延绥副总兵官都指挥同知延溪刘公暨崔夫人合葬墓志铭》堪供稽考。
  刘延溪,本名潮,字天信,号延溪,生于弘治二年(1489),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享年七十一岁。其先世本为处州(今浙江丽水市)人。始祖刘兴,明洪武初年参加朱元璋领导的反元起义,建立军功,授处州卫百户之职。高祖刘胜,袭刘兴军职,升处州卫副千户,后来调戍大同卫(驻今山西大同市),从此刘氏一门离开江南故土,戍卫晋陕北部边防。曾祖刘斌,先在大同卫屯垦驻防,后来改戍阳和卫(驻今山西阳高县)。有子三人,即刘赟、刘 、刘玉,皆先后戍守阳和卫,其中刘玉升为正千户,奉命调戍延安卫,落籍延安,即刘延溪之祖父。延溪之父刘翀,“乘荫继体,懋振家声”,屡升至延安指挥同知,娶延安指挥使孙鉴之女孙灵,生有三子,长子即延溪。
  《墓志》载:刘延溪“修躯通臂,丰颐踈髯,面如紫玉,目若朗星,正视不见耳,声吐如钟。尤精骑矢,壮膂力。年弱冠,有大志,雅好文章,耻于武人俦,遂以乡邦之赋,第将帅之科。竟缘武会落第,而承若考之职也。”起初,刘延溪像大多数军功世家子弟一样,意欲脱离行伍,走科第入仕之途,遂参加武举之试,无奈榜上无名,只得承袭其父之职。将门世家的家学渊源,为他建功立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延溪子承父业之初,正值蒙古鞑靼部不断进扰晋陕西北边境之时。他先后驻守龙州(在今靖边县龙州乡大涧村)、鱼河(在今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米家园子村)、清水(在今府谷县清水乡政府驻地)。这三处营堡濒临漠北,经常受到鞑靼部侵袭。刘延溪受命驻守的几个堡寨都位于边防前线,深受蒙古侵袭之苦。他文武兼备,谋勇过人,很受将士推崇。嘉靖三年(1524),延溪三十六岁,因久戍边塞,熟悉山川地理、关隘形胜,被延绥巡抚周金看重,招徕在其幕下,参与幕僚策划。
  嘉靖四年至七年(1525— 1528),鞑靼部小王子连年遣兵进扰甘肃、大同、宣化等地,延绥一线也不安宁。周金任延绥镇巡抚不久,响水堡(今榆林市横山区响水村)边防告急,刘延溪奉周金之命,率二百骑驰援,遇敌于灰条涧。刘延溪临危不惊:“彼众我寡,势不敌也,有死而已!”遂率众奋勇力战,以区区二百骑大败数千强敌而无一伤亡。事后,刘延溪以响水堡之功授西固城(治所即今甘肃舟曲县)守备,成为镇守西固城的军事主官。
  西固城是明军西北边塞的军事要冲,但防守疲弱。刘延溪一方面招募兵马,修缮烽燧斥堠,加固城墙,疏通护城河,严阵以待;另一方面招商实廪,发展经济,以致蒙古军“不敢牧马于套内者三年”。被时任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杨一清擢升为中卫(今宁夏中卫市)参将。参将一职仅在总兵、副总兵之下,掌管一个地区、一路军队的军事大权,也称分守参将。
  嘉靖十一年(1532)春,鞑靼小王子要求与明朝通关贸易,遭到拒绝,“ 怒遂拥十万骑入寇”。其侄儿吉囊“据河套,雄黠喜兵,为诸部长,相率躏诸边。”嘉靖十二年“十二月己卯,吉囊犯宁夏,总兵官王效、副总兵梁震击败之。”《刘延溪墓志》亦载,刘延溪到中卫后,“居无何,贼犯兴武,数以万计,延溪适当其锋”。兴武,在今宁夏盐池县西北兴武营,时置兴武守御千户所,地踞长城要隘,兵马不过千余。面对数万蒙古强敌进犯,主将詹恩等准备望风而逃,被刘延溪正法,于是各军将领互相策应,官兵上下同仇敌忾,在芕苦沟一带大破蒙古军。“捷闻,天子降敕褒谕,赐白金二十两,纻丝二表裹。寻擢延绥副总兵官。”
  在延州任上,刘延溪有感于权奸当道,军纪涣散,戎政松弛,开始大刀阔斧地整顿军备,革除弊政,取得显著成效。然而,他的做法却为当政者所不容。嘉靖十五年(1536),“竟以逐忤当道致休,遂杜门谢事”。延绥巡抚尹嗣忠、张子立联名上疏推荐,刘延溪也终未能复出,“日惟灌园种蔬,与二三兄弟友朋相娱于山溪琴酒之间”。嘉靖三十八年(1559),刘延溪卒于延安家中。同乡故友、进士出身、时任山东按察司按察使、前翰林院庶吉士、刑科都给事中杨宗气为其撰写墓志铭,萧如勋叔父、进士萧文璧书丹。
  (选自延安地方志丛书、段双印主编的《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